這週是醫療產業分析的第二堂課,主題為 「市場規模估算框架與技術」 (Framework and Technique for Market Size Estimation)。課程內容逐漸深入,除了掌握金融市場知識與企業運作模式,分析師還需要具備產業研究能力。例如,課堂提到了 NCCN 指南(國家綜合癌症網絡指南)、FGFR3(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OLFOX(結腸直腸癌標靶藥物)等專業術語。雖然老師謙虛地表示部分醫療內容他也不熟悉,但我私下請教一旁在生技相關工作的同學,她說老師解釋到那些醫藥相關的內容,都沒什麼問題。看來分析師除了把本業專業知識搞熟,對研究產業的知識也不能馬虎。
然後這週有趣的點是,下課時,長庚大學的校長也跑過來教室說想要來旁聽,讓大家笑著不知所措。
我把課堂一部分的內容整理成圖卡筆記放上來。...
醫藥市場評估的主要目的
量化機會與發展
市場規模評估的核心目標是量化市場機會,並利用數據分析來評估市場潛在價值與風險。其中包括:
- 總目標市場 (TAM,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的估算
- 疾病盛行率 (Prevalence Rate) / 發生率 (Incidence Rate)
- 診斷率 (Diagnosis Rate) / 治療率 (Treatment Rate)
- 藥物成功的可能性評估

除了上述靜態評估之外,還需考慮動態因素評估,例如:人口結構還可以細分年齡、性別…等;診斷與治療率還需要了解有多少人真正接受治療,以及藥物的價格和使用方式.... 等。
策略優先框架
策略優先框架是一種決策方法,幫助企業確定應優先開發哪些市場機會。評估要點包括:
- 市場定位與競爭優勢
- 產品獨特性
- 競爭對手分析(產品、定價、行銷策略)
- 報銷範圍與醫藥經濟學影響
- 社會人口結構與政策因素
綜合評估每個機會的整體價值,將資源配置到最具潛力的市場領域。此外,深入分析競爭對手至關重要,包括他們的產品特性、定價策略、市場佔有率、行銷管道以及報銷範圍,從而制定更精準的市場競爭策略。
成長驅動因素與敏感性分析
在市場規模估算時,使用一個範圍(區間估計)比使用一個單一的數值(單點估計)更有用。因為單點估計無法反映出估計的信心程度或不確定性,而區間估計則能夠提供一個上下限的範圍,並且通常伴隨著某個信賴水準,這樣可以更好地反映估計的可靠性。
舉例來說,若估計某市場規模為 3 億至 5 億,並且聲稱 90% 的信心區間,而決策者可根據此範圍進行投資與資源分配。影響估算精準度的因素包括人口變遷、發病率、治療普及率等,這些變數在分析時需要適當調整。這種方法在市場研究或其他需要考慮不確定性的領域中尤其有用。 在進行市場估計時需要考慮的其他因素,以確保估計的準確性。
...
藥品仿單標示外使用 (Off-label Use)
定義
藥品獲得上市批准時,其適應症範圍會受到明確規範。仿單標示外使用(Off-label Use)指的是 超出 FDA 或其他監管機構核准適應症範圍的用藥行為。藥廠不得主動推銷未經核准的用途,但臨床醫師可根據專業判斷決定是否採用。

案例
許多藥物在上市後發現 意外療效,進而被廣泛應用。例如:GLP-1 類藥物原用於糖尿病治療,後來發現具有減重效果,因而被應用於減肥市場。
特性
市場規模受限:許多藥物在標示外適應症上展現療效,但由於市場規模較小,製藥公司可能不願投入額外資源進行臨床試驗。
特殊情況應用:針對 罕見疾病或特定族群,若缺乏核准療法,醫師可能會考慮標示外使用。
報銷問題
合法性:只要不違反道德規範或安全法規,標示外使用通常是合法的。
保險報銷限制:標示適應症內的藥物可獲公共或商業保險報銷,而仿單標示外使用 通常無法獲得報銷,這對市場規模評估有重要影響。
...
評估的藝術
Bottom-up 方法
對於市場大小的評估,除了先前介紹的 自上而下 方法(從人口、診斷率等總體數據分析),有時也可以採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例如:透過分析每間藥廠的業務範圍與對應醫院來評估實際銷售區域。

成功機率的決定因素
臨床試驗資料解讀:需要深入理解臨床試驗的設計、目的,以及所呈現的數據。
關鍵資訊辨識:最重要的資訊往往不是藥廠提供的,而通常是未呈現的內容。比較藥廠前後期的數據,找出消失的圖表或資訊,推敲其原因。
期刊文獻驗證:參考相關期刊的研究,確認藥廠的數據是否一致。
產業專家 (Key Opinion Leaders, KOL) 見解:與醫學界專家交流,了解他們對藥物的評估與觀點。
綜合分析與主觀判斷:整合各方資訊後,對藥物的成功機率進行合理評估。
...
最後挑其中一個同學提的問題
Q: 在成功率的部份就像期望值,假使一開始給定這些成功率,無論是 30%還是 40%,最後反推回去結果有可能會一樣,而原來推估的比較小成功率也不能說是錯的,好像可以操作要刻意講一個股權故事(equity story)的用途。
A:應該是要這樣想 ,比如我是二級市場 ,從二級市場的角度來看的話,你這個probability of success 是 30% 到 40%的改變的話,股價就會改變 。所以它的確是一個講故事的過程,就是市場上覺得它的成功率變高了,它的股價就漲了,成功率變低 股價就跌了,所以我是在玩市場的 perception 的差別。就是我先不管最後事實它有沒有成功,但是我是要讓我要猜別人對他的成功率的看法的改變是不是朝我想要的方向走 。 這也是分析師這行的價值所在。
Appreciate Vincent Yu for good teaching!
#醫療產業分析 #Lesso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