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又到了醫療產業分析的課程分享,這週進行到了第堂九課,這次是介紹醫藥產業的連續血糖監測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 CGM) 的 Dexcom,這堂內容提到了血糖控制的重要性、Dexcom 的商業模式、技術與發展、市場競爭、血糖監測的精準度與技術挑戰,雖然課堂的標題是寫Dexcom ,但老師把整個連續血糖監測相關的市場競爭都一起交代了,所以我這次會整理 Dexcom, 亞培 (Abbott)和美敦力 (Medtronic) 在連續血糖監測的市場競爭。
另外,除了老師的招牌外,這次參與旁聽的還有產業的代表亞培以及醫界代謝科的代表 ,上課不像去參加產業 seminar 那樣,有時候各自在不同的領域講話會有所保留,而這堂課反而不會有這個問題。
這週有趣的點是,期中考要到了應該是緊張的氣氛,雖然我們這些外校旁聽生彷彿置身事外,但在校學生出席率偏低,連老師都忍不住為他們捏把冷汗,實在是蠻有意思的。還有上課老師請台下的醫生補充,結果 許哲綸醫師:新陳代謝,內分泌 補充醫療知識的部份,老師說補充不是叫你超越啊😅
我把課堂一小部分的內容整理成圖卡筆記放上來
連續血糖監測儀 vs 傳統血糖機
Dexcom 作為市場領導者,創新策略在應對市場變化和競爭,CGM 技術的演進與使用者痛點的解決:
- 傳統血糖機的痛點:
傳統的血糖機需要使用者透過指尖採血進行手動檢測 。這種方式僅能提供單點的血糖數值,無法呈現血糖的動態變化 ,且頻繁的採血過程對使用者來說不便且造成不適 。此外,BGM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也無法提供高低血糖的即時警報。
- CGM 的早期發展與限制:
最早的 CGM 系統,例如 美敦力在 1999 年推出的 iPro,主要用於醫療專業人員下載三天記錄的血糖數據以調整病患的治療計畫 。2006 年,美敦力推出了首款個人用 CGM MiniMed Paradigm REAL-Time,但仍需每天四次指尖校正,且數據延遲 15 分鐘,準確性也面臨挑戰 。Dexcom 在 2006 年推出的首款 CGM 產品 STS (Short Term Sensor) 準確性低 ,且每六小時需要校正。
- CGM 技術的關鍵演進:
- 提升準確性: 後續的 CGM 產品持續提升感測器的準確性,以 MARD (Mean Absolute Relative Difference) 值作為衡量標準 。例如,Dexcom 的 G4 (2012) MARD 為 13%,優於美敦力同期產品。
- 延長使用時間: CGM 感測器的使用時間從早期的 3 天7 逐步延長至 10 天(Dexcom G7)甚至更長亞培(Abbott FreeStyle Libre) 可達 15 天。
- 減少或取消指尖校正:Dexcom 是最早實現無需指尖校正的 CGM 系統的公司,這大幅提升了使用者便利性,解決了頻繁採血的痛點。
- 即時數據與警報 : 現代 CGM 系統提供即時的血糖讀數,並能發出高低血糖警報 ,有助於使用者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 數據共享與整合: CGM 系統能夠與智慧型手機、智慧手錶和胰島素泵整合 ,方便使用者查看和分享血糖數據,並實現更智能的血糖管理。
- 微型化:後續產品不斷縮小體積,提升穿戴的舒適性,例如,亞培在產品小型化方面表現突出。
- 提升準確性: 後續的 CGM 產品持續提升感測器的準確性,以 MARD (Mean Absolute Relative Difference) 值作為衡量標準 。例如,Dexcom 的 G4 (2012) MARD 為 13%,優於美敦力同期產品。
CGM 技術的演進成功解決了傳統血糖監測的諸多痛點,提供了更即時、全面和便捷的血糖管理方式。Dexcom 作為先驅者,透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準確的市場定位取得了領先地位。面對後進入者 亞培的強勁挑戰,Dexcom 正在積極調整其策略,透過產品差異化、通路擴展、目標客群的拓展以及與其他醫療設備公司的合作,以維持其市場競爭力並實現未來的成長目標。
第一張圖是比較傳統血糖監測儀和連續血糖監測儀的優缺點,價格是以新台幣為單位,如果有錯,歡迎專業人士指正。

糖尿病管理市場中美敦力的挫折與Dexcom和亞培之間的競爭
由於 Dexcom 在持續血糖監測(CGM)技術上的領先發展,以及 Tandem 在胰島素泵技術上的創新,使得原本在糖尿病管理市場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美敦力面臨了顯著的挫折。
Tandem 專注於開發使用者友好的胰島素泵,並與 Dexcom 積極合作,將其 CGM 系統整合到 Tandem 的胰島素泵中,這種整合使得使用者能夠獲得更便捷和智能化的血糖管理方案。
美敦力在早期雖然是第一個推出 CGM 產品的公司,但策略更重於開發整合胰島素泵和 CGM 的閉環系統,可惜美敦力 的 CGM 在準確性等方面不如 Dexcom,這限制了它之後的發展。
第二張圖片中,所說 Dexcom / 亞培 / 美敦力這三者之間CGM 營收的部分,另外特把Dexcom和亞培的全球使用者基數做比較:
可以看得出來,Dexcom 和亞培的 CGM 營收呈現顯著成長,而美敦力的相關營收則相對平緩。
不過雖然亞培的使用者基數可能比 Dexcom 更大,接近 Dexcom 的兩倍多,但 Dexcom 的每位使用者的平均營收可能更高,可能與 Dexcom 更專注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有關,因為他們通常更依賴 CGM 且長期使用。
Dexcom 的營收模式主要的營收來自持續銷售感測器等耗材,而亞培取了更具侵略性的低價策略,這使得亞培在價格敏感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市場更具競爭力。
全球 CGM 市場,其中 Dexcom 和亞培是主要的競爭者。亞培憑藉較低的價格和更廣泛的通路在使用者基數方面可能領先,尤其是在第二型糖尿病市場,而 Dexcom 在第一型糖尿病市場擁有較高的滲透率和可能更高的每使用者營收。市場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受到保險給付政策的影響,而 CGM 公司也在積極探索新的市場和商業模式以進一步擴大其使用者基數和營收。
資料來源: https://www.diabetesdata.org/pump-data

最後挑課程其中一個問題
Q:CGM 公司有沒有其他考慮的商業模式(例如與保險公司合作公司)?
A:以下討論不代表標準答案:
保險給付是驅動 CGM 市場需求的主要原因。Medicare(美國醫療保險)和 Medicaid(美國醫療補助)擴大了對所有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有低血糖問題但未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的 CGM 給付範圍。大多數美國商業保險公司也已採納這種擴大的給付範圍。事實上,擴大的給付範圍直接導致了 Dexcom 和亞培在營收上的顯著增長。
然而,CGM 公司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可以不僅限於產品的給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更深入合作的商業模式:
- 基於成果的定價: CGM 公司可以與保險公司合作,根據使用 CGM 後患者血糖控制的改善程度來調整產品的價格或給付條件。這樣可以將 CGM 的價值與實際的健康成果直接聯繫起來。
- 風險分攤協議: CGM 公司可以與保險公司共同承擔因糖尿病管理不善而導致的醫療費用風險。如果使用 CGM 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住院率、急診就診率等,從而節省醫療費用,那麼 CGM 公司和保險公司可以分享這些節省的成本。
- 共同開發整合式糖尿病管理方案: CGM 公司可以與保險公司合作,共同開發包含 CGM、教育、遠程監測、生活方式指導等在內的綜合性糖尿病管理方案。保險公司可以將這些方案納入其健康福利計劃,CGM 公司則可以提供技術和專業知識。
- 針對特定族群的客製化方案: 由於不同糖尿病類型(如第一型糖尿病、需要胰島素的第二型糖尿病、尚未依賴胰島素的第二型糖尿病)的 CGM 滲透率和醫療需求不同,CGM 公司可以與保險公司合作,針對這些不同族群設計客製化的 CGM 產品、服務和給付方案,以更有效地滿足他們的需求。
- 利用 CGM 數據進行風險評估和疾病預測: CGM 產生的連續血糖數據具有預測疾病進展和評估個體化風險的潛力。CGM 公司可以與保險公司合作,利用這些數據開發風險評估模型,幫助保險公司更精準地管理其承保風險,並為高風險人群提供更早期的干預措施。
除此之外,上課還討論一些其他的潛在商業模式:
- App 內廣告或合作: 如果 CGM 公司擁有龐大的使用者基數,尤其是在健康人群中推廣,他們的手機應用程式可以考慮與健身房、健康食品公司等相關產業合作或投放廣告,從而產生額外收入。
- 與專業人士合作提供加值服務: CGM 公司可以與醫生、營養師等專業人士合作,為使用者提供 CGM 數據的專業解讀、個性化的飲食和運動建議等加值服務,並將這些服務納入其產品或以訂閱模式提供,這對於健康管理意識較高的群體可能具有吸引力。
(圖片加文字花了我半天的壽命🫠)
Appreciate Vincent Yu for good teaching!
#醫療產業分析 #Lesson9 #DXCM #ABT #M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