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沒有主動工作收入為前提,探討當失去工作收入時,可能面臨的情境。
當一個人退休或離開職場,理想的資產配置通常由以下三種要素組成:現金 + 房地產 + "某個東西"現金是大家熟悉的資產,存放於銀行戶頭,供日常生活開銷。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現金只會減少,不會增加。
許多專家或過來人建議,退休時應擁有一間無貸款的房子,這樣生活壓力將大幅降低。
這是每個人對未來的信仰與選擇。它代表著能夠補充現金流的資產類型。
有些人不相信有任何資產可以持續產生現金,因此選擇囤積大量現金,確保未來無虞。然而,這類人通常較為保守,害怕花錢,擔心老年時發生突發狀況。
另一部分人選擇房地產,認為房價長期看漲,且租金收入能夠持續補充現金流。然而,少子化導致學區房需求降低,房地產市場也非絕對穩定,因此並非所有人都相信這種策略。
部分人選擇股票,但股票價格波動大,可能影響資金提領的時機。為解決這個問題,有些人選擇高股息ETF,透過系統化操作來提供穩定現金流。然而,這些ETF的股息部分來自於基金經理人的調整,而非單純來自企業分紅。
高股息股票的本質是成長有限,因為企業若持續成長,股價會上漲,殖利率則下降。例如,台積電需要資本支出來擴展業務,因此無法將所有獲利發放股息。
高股息ETF經常再平衡,例如近期00932將仁寶與廣達移除,改為逢高賣出AI概念股,並加碼跌深的塑化類股。這類操作方式讓成長型公司難以長期留在ETF成分股中。
相較於高股息ETF,我更傾向於股債配置,這是一種經過科學驗證的投資方法,能有效降低波動。
股債配置的主要目標不是追求高報酬,而是抵銷通膨,確保資產穩定增值,同時讓投資人在多數時間能靈活提領資金。
為了應對市場波動,我會確保自己擁有至少三年生活費的現金,避免頻繁賣出資產應對日常開銷,從而降低市場大幅波動對財務的影響。
這是我目前對於退休後資產配置的看法。未來如何發展,無人能預測,但我們對未來的信念將決定我們的行動。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某個東西",那麼,你的"某個東西"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