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口罩是台灣防疫產業中少數門檻低、供應鏈完整、且曾創下全球市佔第二的驕傲。如今疫情退去,若不正視產業凋零與設備技術的失守,我們可能在下一次疫情中,再次從零開始。
2020年起,COVID-19 爆發重創全球,也意外為台灣帶來一次珍貴的國安產業演練。那段時間,台灣憑藉本土產線、政府統籌與民間動能,打造出「國家口罩隊」,一度擁有全球第二的醫用口罩日產能,輸出至多國,成為防疫物資供應鏈上的關鍵節點。
而之所以能快速量產、穩定供應,其中一個關鍵推手,便是機台技術的突破。當時長鴻、權和等機械廠在短時間內完成數百條高速口罩生產線的交付任務,成為疫情中的英雄企業。但四年後,這一切的努力正在被迅速遺忘與消耗。在後疫情時代,醫用口罩從戰略物資退居為一般民生商品。國內需求急遽萎縮、進口產品傾銷、政府不再採購,加上產線過剩、價格崩盤,許多口罩廠開始縮編甚至關廠。連帶地,這波衝擊也影響到當年支撐整個產業擴產的「設備供應鏈」。
長鴻、權和等台灣優秀設備商,近幾年面臨中國廉價機台的價格壓力與訂單銳減,不僅無法投入新機種開發,甚至出現關廠或轉型的危機。這意味著,若下一次疫情再次來襲,台灣恐怕又得面對「沒有機台可用」的困境。
與疫苗、生技、試劑等高門檻防疫產業相比,醫用口罩是台灣少數具備以下三大特性的產業:
這樣的底子,若能穩定維護與升級,是下一波全球防疫供應鏈重組下,台灣重新出場的關鍵籌碼。
為了不再重演 2020 年全球瘋搶口罩、台灣臨時救火的慌亂局面,我們呼籲政府應從以下三個方向著手,保住這個難得建立的產業基礎:
由經濟部或工業局牽頭,與本土設備商合作製作一批模組化、可快速啟動的口罩生產機台,儲備於工研院或指定廠商。每年定期維修、更新軟體,確保機台不會報廢或過時。
協助台灣設備商升級技術,例如發展更高速、更靈活的小型機台、AI 品質監控系統,與海外競爭對手拉開差距。讓台灣在「防疫設備輸出」上也能成為全球供應鏈的一環。
鼓勵業者維持最低可用產線數量,提供維修費、倉儲空間補貼,確保疫情發生時可在 7~14 天內恢復產能。並建立「定期演練機制」,模擬突發狀況下的快速啟動模式。
疫情教會我們一件事:戰略資源,不是平時賣得掉的商品,而是關鍵時刻能不能救命的底氣。
醫用口罩不只是企業的產品,更是國家韌性的象徵。當我們已經走在前面,就不該輕易把這些努力還給世界。
下一次疫情,可能三年後、五年後、也可能明天就來。但若我們從現在起,願意用每年一點點預算維持這個產業鏈的活性,那就不會再重演 2020 年凌晨搶機台、全球斷貨的悲劇。
保住機台,就是保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