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與省思]醫學系不再是第一志願?假如醫學系變成冷門科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前言

近幾年來,台灣社會終於開始意識到醫療體制的問題與健保制度的弊病。其實早在過去十幾年便有醫療從業人員意識到問題,卻在近期才由於各種社會事件進入了大眾視野:急診爆滿、護理人員出走、醫療崩潰......種種問題。而最近一件更直接有衝擊力的事件發生了:114年高中個人申請放榜,牙醫系與醫學系分數不相上下,甚至超越醫學系。

以一個大五在學的醫學生而言,這件事確實值得驚訝:因為在我考學測的年代(那時還不是108課綱),這是無法想像的事情!但這並非偶然。多虧越來越流通且開放的社群媒體,高中端對醫學系、醫師的印象有了更實際、更現實的模樣,而不僅停留在畢業學長姊風光無限的亮麗紅榜、師長父母乃至於社會的強力推薦、對醫師袍無理由的想像和嚮往......

即使是自己讀的系開始往下走,我依然覺得這是極好的開始:高中端不再訊息封閉、醫學系開始「去神壇化」、具備優秀思考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年輕大腦能投身於更適合自己的行業。當「考上醫學系」不再是高中各校、師長、父母拿來比拚的最大籌碼,不再代表某群體學生學習成效的唯一指標,進入醫學系的高中生才會逐漸趨於「適合」而非「分數到了不來可惜」。

這次的「醫牙打平」甚至「牙醫超車」,正是動搖這數十年不變的第一聲號角!

註:關於牙醫系我並沒有立場點評,不管哪個系的分數超越醫學我都會寫這篇。這是關於「醫學系分數線動搖」的觀察與省思。

問題:醫學系憑什麼是第一志願?

先停止我對這次個申結果的激昂之情。一定會有人發現:不只台灣,其實要成為一名「醫師」,在經歷艱苦的磨練與成長之前,世界各國也一致把「醫師」這個職業放在社會階梯的上層,要成為醫學生是一道極為困難的窄門:

  • 美國,申請者需先完成大學四年本科、修滿指定的 pre-med 課程,並考 MCAT。平均被錄取者 GPA 高達 3.7+,MCAT 分數也在 90th percentile 以上。
  • 英國,醫學系為大學本科(undergraduate entry),申請時就要決定走醫學路。除了學業成績(A-levels)需極高,還需通過 UCAT 或 BMAT 測驗、面試等程序。名校如牛津、劍橋錄取率低於 10%,其他醫學院也多半在 15-20% 以下。
  • 日本,醫學系(医学部)為六年制,分數極高、競爭激烈,是理科生的頂尖志願。在國立大學中,東京大學醫學部為全國榜首,甚至比理工、法學等科系更難考。私立醫學部學費極高(每年約 200-300 萬日圓以上),但仍然非常搶手。
  • 南韓,與台灣類似,醫學系為高中升大學時的超級第一志願。透過大學修學能力試驗(CSAT),只有最頂尖考生才能進入醫學系。
  • 德國,醫學系申請以 Abitur 分數(高中畢業考試)為主,幾乎要滿分,錄取標準極高,部分學生需等待數年才獲得入學資格(Numerus Clausus)。

這樣看下來,醫學系是熱門科、第一志願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

為什麼醫學系是各國的第一志願?

一、薪資高且穩定

在全球多數國家,醫師薪資都名列前茅,且通常穩定:

  • 美國:根據 Medscape 2023 調查,醫師年收入平均超過 $350,000 美元(約台幣 1100 萬),某些專科如整形外科、心臟科年收甚至超過 $500,000美元。
  • 英國:即便 NHS 醫師薪資不如美國,但 Consultant level(資深主治醫師)年薪仍可達 £80,000–£110,000(約台幣 300–450 萬),社會地位極高。
  • 日本:醫師屬於「高收入專業」,年收入約為國民平均的 3 倍以上,尤其在地方醫療中更具影響力。
  • 韓國:根據官方資料,醫師年薪平均可達 1.5–2 億韓元(約台幣 350–470 萬),且社會普遍將醫師視為高地位象徵。
  • 德國:住院醫師起薪約 €50,000–60,000,主治醫師平均年薪可達 €100,000–€150,000(約台幣 330–500 萬)。

二、生命關係最直接、社會意義最強、社會期待也最高

醫療工作關係到人命,這是多數職業難以取代的價值。

這種價值感、意義感,是各行業中很少見的。而正因為醫療行為「牽涉生命」,所以整個培訓制度設計得極度謹慎、漫長(甚至保守)。醫師訓練是一種高風險職業的準備過程,社會無法承受太多錯誤,因此標準十分高,自然更傾向用某種工具篩選出高自律性或學習能力強的人(這裡不討論這些考試或申請「工具」是否真能有效篩選)。

三、醫師是一條「努力可兌現」的明確上升路徑

醫師是一條幾乎最公平、最具可預測性的上升通道:你努力、考上、撐過訓練,就能進入穩定且收入不錯的職業。不論你出身哪個家庭背景,在這條路上,階級跳躍是現實可行的目標。這也使得醫學系成為中產家庭的首選。但就我的觀察,大多數能進入醫學系並好好讀完的學生,家庭肯定也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至少中產階級以上)。不論是因為有更多資源才考得上,又或者是因為有充足資源才讀得完。

四、長年神化,醫師形象穩定且難以撼動

醫師形象長年被文化灌注了「聰明、有能力、可靠、神聖」的光環。在影視劇中,醫師往往是主角——從《醫龍》《浪漫醫生金師傅》《Good Doctor》到最近很紅的《外傷重症中心》,無一不是把醫師塑造成理性與情感的化身。

在新聞中,醫師發言常被視為專業背書;在家庭聚會中,「他現在讀醫學系」幾乎能贏得一片讚嘆聲。(並且,嗯,或許在婚姻市場中更具優勢?) 即使醫療體制的困境越來越顯現,這份光環依然存在,且短時間難以動搖。

結合第一點的「高薪穩定」在這樣的現實與象徵雙重保證下,醫學系自然成為許多學生與家庭眼中的最穩定、最值得投入的志願。

衝突:醫學系又為什麼跌下神壇?

當我們談醫學系曾經為何穩坐第一志願的寶座,也必須回頭看:它為什麼開始動搖了?

一、台灣醫療環境早已失衡,「高薪」不再代表「高 CP 值」

說白了,在台灣當醫師早就不是什麼「金飯碗」。健保點值被壓低、制度過度壓榨醫護勞力,讓醫師工時過長、責任重大,但回報有限。 住院醫師幾乎全年無休、科別之間收入差距懸殊(甚至還要「用身體換錢」),值班文化導致家庭與生活品質極差,而一場醫療糾紛就可能把一位醫師壓垮。所以即使醫師平均收入在統計上不算低,實際換算時薪與風險比,就遠遠不如其他高技術職業。年輕人是經驗不足但不是傻子,他們會算:如果要讀六年、培訓七八年、生活品質不高、還可能被告——那我為什麼要選這條路?

二、新世代重視的,不再是穩定與光環,而是「自由、彈性、生活品質」

對比傳統父母眼中的「穩定、公務員氣質的職涯」,由於整體經濟上行、工作的目的已不單純是養家活口、以及社群媒體加速了各種生活模式的曝光——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彈性與自主、能不能保有自己興趣與熱情、是否具有創造性與未來性,變成當代年輕人所看重的。醫學系依然很有價值,但不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那條路

三、新興產業崛起,醫學系的「傳統性質」顯得越來越不吸引人

再放大視角來看,全世界產業正在重組。過去 20 年代表專業與權威的醫師,如今正被新一波的科技浪潮、數位創新、AI 工具所取代成為「不是唯一的聰明人選」。

許多年輕人開始大量流向:

  • AI、Data Science、軟體工程
  • 永續發展、創新創業、社會設計
  • 跨國企業、顧問、金融科技

這些產業不只高薪,更具國際移動性、工作型態自由,並提供更多橫向發展的可能性。相對之下,醫師的工作型態依然「穩定但固定」、「高度專業但彈性低」、「責任大但缺乏創造空間」。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具備跨域能力的年輕人時,醫學這份職業便開始不再那麼有吸引力。

假設:如果有天醫學系變成冷門科系?

聽起來很誇張,但如果真有一天,醫學系變成了不那麼搶手甚至冷門的科系,會發生什麼事呢?

一、醫療體系會率先出現警訊

最先感受到衝擊的會是台灣現有的醫療體制。當優秀學生不再選擇進入醫學系,代表未來醫師人力將開始短缺——尤其在基層與偏鄉,更是首當其衝。就連現在有公費醫學生、學士後醫學系的制度之下,這依然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最先崩的會是偏鄉與小型醫院。再來是大夜班、急診室、內外科。

也就是說,你我以為的「需要看病,走進醫院就有醫師、轉角就有診所」的時代,可能會逐漸變成:「你要先預約,然後等兩週,然後還得碰運氣。」

二、醫學教育與選才標準將會被迫翻轉

當醫學系無法再用「你成績夠高所以來」的方式選才,就必須思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來當醫師?」也許那時的醫學教育會從「菁英篩選」變成「職能訓練」;面試不再看你多厲害,而是看你是否具備吃苦耐勞的特質、以及願不願意花時間聽病人說完話。也許醫學不再是讓人炫耀的身份,而是一種真心選擇的專業工作

三、醫師社會地位與薪資待遇會大幅改變

當醫師不再是「學霸保底選項」,醫療工作也會逐漸與其他職業「去神聖化」,學生銳減將導致第一點提到的現象。

而當醫療便利性、可近性降低,必然會使更大範圍的民眾受影響,並且進一步影響政府決策。或者說,在台灣的選舉制度下,唯有迎合更大多數人的政策對勝選有利,這也是為什麼身為「社會少數」的醫療人員長期以來的不滿發聲難以被上層政府重視並做出改進。為了吸引學生報考、維持這項不可取代之行業的延續,醫療工作待遇必然會提升,例如拉高住院醫師薪水、改善健保問題、工時與福利。(理想上啦)

四、醫師不再是社會金字塔頂端,而是一份有尊嚴的普通職業

當醫師不再是高薪保證、社會地位的象徵,這份工作會慢慢「去神聖化」。醫學生不再被投射無限期待,也不再承受超額責任、過度理想化並承受各種道義綁架的壓力。選擇醫學系的學生,會是真心願意為病人努力的人,而不是「考太高分不來可惜」的人。這或許是醫療體系真正的轉型契機——從「誰最聰明來當醫師」,變成「誰最願意承擔與照顧病人」。

或許我們將擁有更自由、也更健康的社會

當醫學系不再是那張社會公認的「菁英入場券」,人們(尤其正值選擇的年輕學子)或許會開始重新思考:

  • 我為什麼而讀書?
  • 我想要的工作是什麼樣子?
  • 成為某種職業,真的代表成功嗎?

也許有一天,沒有人再對醫學系畢業生投以驚嘆的眼光;但那一天,會有更多「會讀書的人」走在自己真正選擇的道路上。而這個社會對於年輕學子的課業期待,或許也會因此變得更健康一些。

並且,醫師連同所有醫療人員的責任將不被社會無限放大,不再認為「醫師是既得利益者」而有過高的審視和標準。或許醫療人員的辛苦,也能真正被重視並做出改善,而不僅停留在道義上的感恩戴德。

如果醫師不再是神,他便無需承擔神該有的品格。


avatar-img
ET's garden
0會員
7內容數
all about my medical lif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ET's garden 的其他內容
這篇筆記內容分享 Youtube Ali Abdaal 的影片:If you hate your job, please watch this. 教你在面對不喜歡或不適合的工作時,可以如何面對?關於轉職或創業,有甚麼需要注意的點?
教學門診是一種專門為醫學生設計的門診教學,由資深主治醫師指導,讓學生親自問診並進行理學檢查。在這樣的環境下,我深刻體會到門診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一門「醫病互動」的藝術。每次觀察這樣的診療過程,都讓我重新燃起對醫師的憧憬,醫學不只是技術,更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這樣的醫師,正是我希望成為的模樣。
分享準備醫師第一階段國考的心得,包含時間軸、各科準備方法、讀書時間分配及整體心得
5/5醫師第一階段國考
這是我第一次見證生死交界。 沒想到第一次面臨急救現場是在內科病房。來到心血管內科的第二天,就給了我如此深刻的體驗。
這篇筆記內容分享 Youtube Ali Abdaal 的影片:If you hate your job, please watch this. 教你在面對不喜歡或不適合的工作時,可以如何面對?關於轉職或創業,有甚麼需要注意的點?
教學門診是一種專門為醫學生設計的門診教學,由資深主治醫師指導,讓學生親自問診並進行理學檢查。在這樣的環境下,我深刻體會到門診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一門「醫病互動」的藝術。每次觀察這樣的診療過程,都讓我重新燃起對醫師的憧憬,醫學不只是技術,更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這樣的醫師,正是我希望成為的模樣。
分享準備醫師第一階段國考的心得,包含時間軸、各科準備方法、讀書時間分配及整體心得
5/5醫師第一階段國考
這是我第一次見證生死交界。 沒想到第一次面臨急救現場是在內科病房。來到心血管內科的第二天,就給了我如此深刻的體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韓國政府與醫療界的鬥爭持續數個月,雙方對於醫學院擴大招生的問題意見分歧。政府計劃對擴招人數增加,但醫療界的罷工和休診行動造成醫療環境動盪。文章內容闡述了這場衝突的背景、現狀和未來發展。無論政府或醫療界的立場,均無法有效解決衝突,且對話平臺無法建立。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昨天拜會一位醫學中心 護理大老 今年衛福部+醫院良心發現 亞東 急重症 輪大夜班 3節+年終+單位績效 +東+西 來到了 年百 我離開醫療體系時 醫院門診月薪還不到3萬5 長期護理師被白瞟 好多年 現今2024大家都不想幹 年輕人選擇躺平 才陸陸續續加薪? 衛
Thumbnail
最近紛紛陸續看到加薪留人 看似很心動? 這家在當地風評極差+綁約(有約工作通常8成雷) 你去看看外商 知名科技廠 才不怕你離走 後面一堆人排入 常常萬年開缺 找不到人 時薪還比知名餐飲業還低 護理教育學程歷程 還不如服務業 國家考試考心酸? 每每護理師被打 抗爭 總有一堆人
Thumbnail
這幾天,每家新聞都在爭頭條,就是討論護理師的薪水如何增補,以挽救更多醫院的護師荒,這個問題真的很多值得討論程度,因為若不好好的規劃,將來情況可能是急診塞的更嚴重,因為患者無法住院之問題,我覺得這真的是國安(國人安全)之風險,希望大家不能忽視。
Thumbnail
又開始做文宣 每每雷聲大 片片片 長期白瞟護理師 導致關病房 有錢人沒差 直接VIP 高層3餐 關懷 醫療品質下降 直接有關的是窮人 俗話說 有錢判生 沒錢判死 古人早有智慧 衛服部爛很久 有些亂搞瞟季外遇 這種素質 根本是來搞事 你們這些官員自己去第一線 被病人
Thumbnail
護理師普及時薪還輸外勞 在醫院通常需提早點班很晚下班(下班要求不打卡) 只有長期輪大夜班年薪約80 (醫學中心) 要要求學分 進階 一堆文書報告等雜7砸8 除非你是個管較偏正常班 但正常班也很難有4 很多社會壞人抓定護理師想要正常班 開出價碼比保全還低 良心被狗吃? 有時衛服部是大
Thumbnail
看到近日的新聞,仍還在爭論護理師的離職潮,其實現在剩下什麼優渥條件可以保留珍貴的護理師人力我不清楚,但我知道這環境的惡化程度目前看來無減反增,最常被說的護理師現在有的三低,分別是低薪、低尊嚴、低勞動條件,因為這些環境不友善,更多人的離開。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
Thumbnail
最近一直在爭議的一個問題就是醫院最多的員工短缺-護理師,而人口老化速度也比不上人力的補齊,因為醫院的環境越來越惡劣的環境,導致醫療品質逐漸崩潰
Thumbnail
台灣的雲端健保自從有了之後,其實大家的方便性大幅增加,因為醫師只要差卡片,就能看到看診、用藥、檢查報告等紀錄,確實是在醫療上的一大進步,但也造就病患及家屬一種習慣,那就是甚麼都不知道!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韓國政府與醫療界的鬥爭持續數個月,雙方對於醫學院擴大招生的問題意見分歧。政府計劃對擴招人數增加,但醫療界的罷工和休診行動造成醫療環境動盪。文章內容闡述了這場衝突的背景、現狀和未來發展。無論政府或醫療界的立場,均無法有效解決衝突,且對話平臺無法建立。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昨天拜會一位醫學中心 護理大老 今年衛福部+醫院良心發現 亞東 急重症 輪大夜班 3節+年終+單位績效 +東+西 來到了 年百 我離開醫療體系時 醫院門診月薪還不到3萬5 長期護理師被白瞟 好多年 現今2024大家都不想幹 年輕人選擇躺平 才陸陸續續加薪? 衛
Thumbnail
最近紛紛陸續看到加薪留人 看似很心動? 這家在當地風評極差+綁約(有約工作通常8成雷) 你去看看外商 知名科技廠 才不怕你離走 後面一堆人排入 常常萬年開缺 找不到人 時薪還比知名餐飲業還低 護理教育學程歷程 還不如服務業 國家考試考心酸? 每每護理師被打 抗爭 總有一堆人
Thumbnail
這幾天,每家新聞都在爭頭條,就是討論護理師的薪水如何增補,以挽救更多醫院的護師荒,這個問題真的很多值得討論程度,因為若不好好的規劃,將來情況可能是急診塞的更嚴重,因為患者無法住院之問題,我覺得這真的是國安(國人安全)之風險,希望大家不能忽視。
Thumbnail
又開始做文宣 每每雷聲大 片片片 長期白瞟護理師 導致關病房 有錢人沒差 直接VIP 高層3餐 關懷 醫療品質下降 直接有關的是窮人 俗話說 有錢判生 沒錢判死 古人早有智慧 衛服部爛很久 有些亂搞瞟季外遇 這種素質 根本是來搞事 你們這些官員自己去第一線 被病人
Thumbnail
護理師普及時薪還輸外勞 在醫院通常需提早點班很晚下班(下班要求不打卡) 只有長期輪大夜班年薪約80 (醫學中心) 要要求學分 進階 一堆文書報告等雜7砸8 除非你是個管較偏正常班 但正常班也很難有4 很多社會壞人抓定護理師想要正常班 開出價碼比保全還低 良心被狗吃? 有時衛服部是大
Thumbnail
看到近日的新聞,仍還在爭論護理師的離職潮,其實現在剩下什麼優渥條件可以保留珍貴的護理師人力我不清楚,但我知道這環境的惡化程度目前看來無減反增,最常被說的護理師現在有的三低,分別是低薪、低尊嚴、低勞動條件,因為這些環境不友善,更多人的離開。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
Thumbnail
最近一直在爭議的一個問題就是醫院最多的員工短缺-護理師,而人口老化速度也比不上人力的補齊,因為醫院的環境越來越惡劣的環境,導致醫療品質逐漸崩潰
Thumbnail
台灣的雲端健保自從有了之後,其實大家的方便性大幅增加,因為醫師只要差卡片,就能看到看診、用藥、檢查報告等紀錄,確實是在醫療上的一大進步,但也造就病患及家屬一種習慣,那就是甚麼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