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災害管理:13堂專業的必修課程》談災害管理與文資價值的辯證(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迄今已滿四年,法國總統馬克宏更在上上週(2023.4.14)至聖母院視察修復進度,期望明年(2024)巴黎奧運會前能完成修復。聖母院建於1163年到1250年間,距今已走過八個世紀,幾乎是所有法國人、及旅法觀光客的共同記憶。法國也為此事件翻拍了戲劇《聖母院浴火重生記》(Notre-Dame: La Part Du Feu)與電影《巴黎聖母院:火海奇蹟》(Notre-Dame brûle),電影亦於近日在台上映。然而,如何避免下一次的災害發生?災後法國探究火災起因、救災過程及後續重建方式,對照台灣目前對於文化資產的防災,有何差異?本文欲從災害管理專業出發,檢視台灣文資因應計畫的現況與問題,並提出可能的改善方向。


一、災害管理


  首先,何謂「災害」?在深山裡的天然火災是災害嗎?災害為何需要管理?災害管理如何管理?能夠完全斷絕災害嗎?


  災害最早被視為「上天的懲罰」;1960年代社會學家將災害定義為「中斷社會活動的事件」;美國Philips等學者於2012年提出構成災害的三大內涵:1. 災害為社會現象之一,除非影響到人類,否則不能稱之為災害。2. 必須引致特定團體或個人社會活動的中斷。3. 某地區人們受到影響而須對外求援。以此定義,大自然中的森林火災是否算是災害?「森林火災的起源,係為森林自我調控數目數量的方式之一,藉由閃電等各種引燃方法,將過分密集的樹叢燒毀,留下的餘燼供歷經天擇而存活下來的樹種生存,讓森林的數目數量保持恆定,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確保整體生態圈的持續發展。」森林火災原未中斷社會活動,甚至與人無關,純粹是一種自然調控的過程。然而,隨著人類的活動頻繁,將居住範圍延伸到森林周邊,森林火災逐漸影響到人的生命與財產安全,成為了「災害」;即人類的活動範圍的擴張,才讓「現象」成了「災害」,影響到人類的生存。故大自然的現象不再是純粹的現象,如:近幾年的大旱或大水,或多或少都受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全球暖化之影響,進而影響社會活動。


災害管理的目的與管理思維


  由此可知,災害離不開「人」,災害管理所管理的是人類的行為,而非天然現象;災害管理即是設計一套普遍的防災意識與方法,以因應各種災害,目標是透過管理來達到減緩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相較於傳統的由上而下的階級式管理,由於災害管理牽涉不同部門與專業,如:工程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災後的心理輔導)。災害管理更重視的是橫向的聯繫及由下而上的防災意識,以「共識」取代階級式管理,如:災害管理者的角色是協調者,而非發號施令者。故災害管理的方式非傳統單點式、突發性的應變思維,而是點線面、持續性的管理思維;即減災規劃、災前準備、災害應變及災後復原重建四階段循環(減災、整備、應變、復原)。


災害管理如何落實?


  正因為災害的原因與結果皆與人有關、與社會有關,故災害管理並非僅是專業管理者的工作,而是你我都須具備、參與並分擔的責任。從小到大或多或少都參加過公司行號、學校的防災演練或每年一次的萬安演習,以演練災害時的疏散避難。然而,此種「過水式」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淪為例行公事的防災演練,除了無法全面因應各種災難類型外,更難形成主動、由下而上、有效的、自主的防災體系;即你我都應該是是減災、整備、應變、復原的一環、都承擔災害管理的責任、都參與其中。


  理想的災害管理是以「社區」為單位,最早的社區災害管理觀念是在冷戰時期出現,不過當時是從軍事角度管理。隨著冷戰結束,社區營造觀念的引進,從災害管理者為社區規劃,轉向與社區一起規劃。專業者與一般人對於災害的認知有所不同,透過共同規劃,如:學習經驗、災害歷史與傳統智慧,形成對災害的「共識」。以減災規劃為例,在於找出風險最大的災害事件或災害風險因子與情境,並衡量自身可使用的資源(如:經濟部水利署建置各縣市的淹水潛勢圖),以完成災害風險的管理計畫。其核心觀念在於,「預期災害一定會發生。」透過災害管理災損的承受能力或排除、減少阻礙災後復原重建的可能,形成韌性社區。


  本書亦介紹日本防災教育之防災遊戲,從曾經歷災害的當事人說明其當下的判斷與行動,接著由在座的參與者討論、評價其判斷,並提出改善的因應措施,如:義消在地震後的海嘯警報響起時,要先離開還是留下來?透過遊戲將社區風險公開、想像災害時的可能情境,讓居民思考面對風險時的積極作為並提升其信心。


  然而,當災害管理融入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將面臨同樣的處境,即政府僅重視參與的數量,隨著政府政策短期經費補助結束,後續可能難以續行。關鍵在於社區的整體支持程度、動能是否延續,災害管理才可能從應變和重建轉移到持續性的減災中。


預防與重建需共同規劃


  減災作為災害管理四循環之首,其方式有二,一種是事前預測,即避免可能的損害;另一種是事後的韌性,即復原的能力。隨著災害跨國界造成的影響,減災工作不僅是國家的任務,也是跨國家、跨區域的共同任務。俗話說「預防重於治療」,然而,如何治療非等到需要治療時才考慮,而是在預防階段就要共同規劃。故災後重建的策略於災前即應進行計畫,以有效縮減重建所需的資源與規模。如:社區重建、生活重建、產業重建、文資重建、土地重建、財政與金融措施、行政配合簡化到重建經費籌措。目前災後重建的問題多未事先規劃,如:重建臨時組合屋,反對者認為臨時住屋不符合永續及未考慮文化因素,未讓災民思考未來住屋規格、生活的型態。且未將受災因子去除,導致未來可能重複同樣的災害。


  綜上,災害管理並非萬能,其重點不在斷絕災害,而在縮短復原重建的時間與資源,並減少人類生命財產的可能犧牲。隨著近年極端氣候與地震造成的災害,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災害管理的重要。而文化資產的防災與一般防災不同之處在於,其對象除了人的生命財產外,更在於文資(古蹟、文物)價值本身。文資如何融入災害管理,甚至透過災害管理延續其價值?

2023/4/2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54會員
591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4/12/21
  繼去年拿到營造業工地主任執業證,今年年初獲古蹟修復工程工地主任資格,成為「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資產人才庫之人才後。今年年底再傳捷報,獲水下文化資產專業人才資格,先給自己按個讚。   《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水下法》)作為2015年制定,2022年第一次修正之法律,相較於1982年
Thumbnail
2024/12/21
  繼去年拿到營造業工地主任執業證,今年年初獲古蹟修復工程工地主任資格,成為「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資產人才庫之人才後。今年年底再傳捷報,獲水下文化資產專業人才資格,先給自己按個讚。   《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水下法》)作為2015年制定,2022年第一次修正之法律,相較於1982年
Thumbnail
2024/09/13
*本文將書中「文化遺產」翻譯為「文化資產」以符合我國慣用語   《當代保護理論》(Contemporary theory of conservation)出版於2004年,作者為西班牙文化資產理論家維尼亞斯(Salvador Muñoz-Viñas)。本書探討二戰後現代意義上的文資保護,從20
Thumbnail
2024/09/13
*本文將書中「文化遺產」翻譯為「文化資產」以符合我國慣用語   《當代保護理論》(Contemporary theory of conservation)出版於2004年,作者為西班牙文化資產理論家維尼亞斯(Salvador Muñoz-Viñas)。本書探討二戰後現代意義上的文資保護,從20
Thumbnail
2024/09/13
  《修復理論》(Teoria del Restauro)作者為義大利保存修復理論專家布蘭迪(Cesare Brandi, 1906-1988)。該書於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發展出來,1961年成稿,1963年出版,1996年出版英文版,去年(2023)才出版繁中版。該書之所以被視為文資
Thumbnail
2024/09/13
  《修復理論》(Teoria del Restauro)作者為義大利保存修復理論專家布蘭迪(Cesare Brandi, 1906-1988)。該書於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發展出來,1961年成稿,1963年出版,1996年出版英文版,去年(2023)才出版繁中版。該書之所以被視為文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特地造訪一趟位在巴黎 20 區的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這座由拿破崙所設立的第一座公共墓園,占地43萬平方米,是巴黎市區內最大的墓園。
Thumbnail
特地造訪一趟位在巴黎 20 區的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這座由拿破崙所設立的第一座公共墓園,占地43萬平方米,是巴黎市區內最大的墓園。
Thumbnail
探究巴黎歷史由來,不同版本的地名由來以及巴黎市區的特色。文章將由古代史到當代文化進行探究。
Thumbnail
探究巴黎歷史由來,不同版本的地名由來以及巴黎市區的特色。文章將由古代史到當代文化進行探究。
Thumbnail
巴黎聖母院的修復團隊上週日(23日)放上了代表性的奇美拉石像!
Thumbnail
巴黎聖母院的修復團隊上週日(23日)放上了代表性的奇美拉石像!
Thumbnail
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中的聖加侖修道院建築群,是於西元719年由本篤會教士成立,直到西元1805年被廢除並世俗化。聖加侖修道院為獨立的采邑修道院國,國土包含聖加侖、阿彭策爾與部分德國南部區域,聖加侖修道院院長更是有神聖羅馬帝國親王身分,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議會中擁有席位和投票權。
Thumbnail
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中的聖加侖修道院建築群,是於西元719年由本篤會教士成立,直到西元1805年被廢除並世俗化。聖加侖修道院為獨立的采邑修道院國,國土包含聖加侖、阿彭策爾與部分德國南部區域,聖加侖修道院院長更是有神聖羅馬帝國親王身分,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議會中擁有席位和投票權。
Thumbnail
第四站.米蘭--是時尚之都;更是榮耀藝術、建築與信仰的高光之城! 聽到米蘭,也許你會不假思索連結到米蘭時裝週,進而聯想到米蘭時尚、精品之都的經典形象。但是,對於初訪米蘭的我,比起時尚、更期待與難忘的是全義大利第一大的教堂: 米蘭主教座堂...
Thumbnail
第四站.米蘭--是時尚之都;更是榮耀藝術、建築與信仰的高光之城! 聽到米蘭,也許你會不假思索連結到米蘭時裝週,進而聯想到米蘭時尚、精品之都的經典形象。但是,對於初訪米蘭的我,比起時尚、更期待與難忘的是全義大利第一大的教堂: 米蘭主教座堂...
Thumbnail
  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迄今已滿四年,法國總統馬克宏更在上上週(2023.4.14)至聖母院視察修復進度,期望明年(2024)巴黎奧運會前能完成修復。聖母院建於1163年到1250年間,距今已走過八個世紀,幾乎是所有法國人、及旅法觀光客的共同記憶。法國也為此事件翻拍了戲
Thumbnail
  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迄今已滿四年,法國總統馬克宏更在上上週(2023.4.14)至聖母院視察修復進度,期望明年(2024)巴黎奧運會前能完成修復。聖母院建於1163年到1250年間,距今已走過八個世紀,幾乎是所有法國人、及旅法觀光客的共同記憶。法國也為此事件翻拍了戲
Thumbnail
巴黎的聖禮拜教堂 Sainte-Chapelle 不僅美麗,還結合了巧妙的參觀路徑,讓遊人有更大的驚喜。作者分享了參觀這法國歌德式建築全盛期傑作的體驗。文中介紹了該教堂的特色彩繪玻璃和歷史背景。也介紹了附近的聖母院、塞納河、拉丁區和其他景點,可以作為巴黎半天行程的參考。
Thumbnail
巴黎的聖禮拜教堂 Sainte-Chapelle 不僅美麗,還結合了巧妙的參觀路徑,讓遊人有更大的驚喜。作者分享了參觀這法國歌德式建築全盛期傑作的體驗。文中介紹了該教堂的特色彩繪玻璃和歷史背景。也介紹了附近的聖母院、塞納河、拉丁區和其他景點,可以作為巴黎半天行程的參考。
Thumbnail
來過歐洲旅遊的人,每到一個城鎮,即使規模不大,幾乎都會看到教堂的身影,巴洛克式、哥德式、拜占庭式、羅馬式等不同風格,各有其獨到之處。而西班牙巴塞隆納的聖家堂(Sagrada Familia),繁複而精妙的外觀,教堂本身融合了大自然的的縮影,而且修建資金只靠門票及捐款,設計者高第的大半人生,奉獻給⋯⋯
Thumbnail
來過歐洲旅遊的人,每到一個城鎮,即使規模不大,幾乎都會看到教堂的身影,巴洛克式、哥德式、拜占庭式、羅馬式等不同風格,各有其獨到之處。而西班牙巴塞隆納的聖家堂(Sagrada Familia),繁複而精妙的外觀,教堂本身融合了大自然的的縮影,而且修建資金只靠門票及捐款,設計者高第的大半人生,奉獻給⋯⋯
Thumbnail
法文Dame意指女士、淑女,但在dame前加上了法文Notre(我們),隨即成了「聖母」,而 Notre Dame de Paris 便是巴黎聖母院。每次造訪巴黎聖母院,看一眼聖德尼 (Saint Denis)是菲比的參訪起手式。
Thumbnail
法文Dame意指女士、淑女,但在dame前加上了法文Notre(我們),隨即成了「聖母」,而 Notre Dame de Paris 便是巴黎聖母院。每次造訪巴黎聖母院,看一眼聖德尼 (Saint Denis)是菲比的參訪起手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