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子滿兩歲了,雖然他還在學講話,但是生活中已經能表達許多事情。我想照例在滿兩歲的這一天,也跟哥哥滿兩歲那時一樣,來寫一篇為他取名的心路歷程。
回想起兩年前小兒子出生的時候,還有大兒子出生的時候,我都感受到了人生中少有的,神聖臨在的時刻。迎接孩子出生的經驗,在我來說,像是接受了一份從主而來的託付。當我將他們從嬰兒室抱回來,我心裡想的是:我還不知道這個小傢伙的名字,但是主知道。
這樣的感受像是《地海戰記》關於「真名」的故事設定,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有一個隱匿的由上蒼給予的真名,小兒子其實已經有名字了,而我要去把它找出來。
大兒子取名叫作「讓」,是希望他心裡有迴旋的餘地,取其中寬闊的涵義。當時心裡浮現的,是馬路上會車的情況,某一方的空間比較多,他有倒車的餘地,可以讓對方先通過,好讓雙方都平安。在他身上,主的恩典豐富,所以不用與人爭奪,主恩滿滿的意思。
我在小兒子身上,感受到的是平靜安穩,儘管他出生不久,全球就進入了疫情的時代,我的心裡也很慌亂,但那時看到安穩睡著的小兒子,覺得他就像一艘小船,就算風雨再大,飄飄蕩蕩,神的慈愛都牢牢繫著他。
「小兒子是神用祂的慈愛繫住的人。」看著睡著的小兒子,當時心裡有如此的感動。
這樣的心情讓我想到聖經裡有許多耶穌儘管不在了,但未曾遠離的故事。我想到兩位往以馬忤斯的門徒,耶穌陪伴著他們走了一段路,後來門徒認出了耶穌,耶穌離去了,可是他們心裡火熱,急切地去向其他門徒述說遇著耶穌的事。
我還想到在《革命分子耶穌》讀到的馬可福音的寫作時空,作者說,有個名叫馬可的猶太人,寫下第一部福音書的第一句話,並非在眾人追隨耶穌,一切看似興旺順利的時候,而是在耶穌死後,看似應許落空的時候。
被神的慈愛、恩典繫住的人,儘管在困頓、甚至絕望的時候,他依然能夠數算神的恩典,並且講述神的恩典。所以我給小兒子取名叫作「敘」,希望他是個說故事的人,能夠為自己也為他人講一個有盼望的故事。
(後來我問幾個朋友,對「文敘」這個名字的感覺,他們都想到港片《倫文敘老點柳先開》,我特地把這部電影找來看,大概就是古裝版的逃學威龍,張衛健飾演調皮的那一個,他總是能在危急時刻靠耍嘴皮子扭轉局勢,他是靠著說故事,改變他人觀點的人。
我又查一下倫文敘,是明朝時候的狀元,據說有人為小孩取名是拿歷年指考的榜單來看,參考前幾名考生的名字,繞了一圈,無意間我也算是符合這一套傳統的命名方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