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美國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提出「第三空間」的概念,有別於住所與工作地點,第三空間給予現代人一個場景,讓人得以從生活日常中進行一場短暫的逃亡。
而存在每個城市裡的角落咖啡廳,正如同Oldenburg筆下的「第三空間」,給了現代人一個身心休憩之所。
▎有著如家安穩質感的Paripari
喜愛台南,在於它的新舊並存。從赤崁樓徒步不遠,經過亭仔腳下双生的排隊人潮,右轉對街穿過小南天福德正神的白鐵門樓,左首一幢裏巷尋常人家的樓房,便是咖啡廳Paripari。正面的墨綠磁磚與側身洗石子壁面,是70, 80年代的典型式樣。
是不張狂的低調,是舊日裏巷的典雅。

推斑白木門入內,一樓店員工告知:「要上二樓用餐,請先用牆壁上的電話告知人數。」。面對這個小小的儀式感,不禁在心底莞爾。
上二樓,被精緻的空間所驚豔,木石材質的軟裝與舊有蛇紋石地板傳遞出視覺上的統一感,讓人身心逐漸沉澱、放鬆下來。
而午後的早春斜陽,只是隱微、不刺眼地穿過的百葉窗拖曳在蛇紋石地板上,溫潤地伴隨著飄散的咖啡香氣與週遭人語圍繞,搭配了剛剛好的咖啡、馥郁的蒙布朗與微酸口檸檬派,給了府城早春一個十足美好的午後時光。
▎那些輾轉公館、古亭、台電大樓的日子
18歲高中畢業後,Gap Year一年。19歲北上念大學,學校近古亭捷運。大二後,開始到臨校旁聽,逐漸地也熟悉起古亭一帶往公館附近的大街小巷,哪裡有好吃的紅豆湯圓?哪裡有便宜的炸雞排客飯(隨餐搭配一杯古早味紅茶)?
那時候還沒有「跑咖」這個字,去咖啡廳好像真的都是(煞有介事地)背著筆電、暫個位子、做點正事,用我世代的說法可能是「假文青」(好老派的字XD)。鄰近學區的店家通常見怪不怪,也不會趕學生,頂多是學生自己坐久了,不好意思,再點一杯最便宜的咖啡,續坐。
若說起學校附近的咖啡廳,我常去的愛店有三家。
① 要認真做事去 pica pica
② 要認真吃甜點去 找到咖啡(現在的南南之隅 泰順本店的位置)
③ 要認真聊天去 咖啡小自由
其中最常光顧是Pica Pica,剛好在學校往公館半途,忙到晚上正好到公館夜市解決晚餐。Pica Pica隱身住宅一樓邊間、三角公園一隅,是學生愛店。時常是店門未開時,便可以看到幾個睡眼惺忪的學子,揹著書包站立街邊等著進店候位。
印象中住宅一樓的天花板偏低,入店後總選靠牆位置獨坐,面對吧檯與窗外,打開筆電、插上插頭一坐便是一下午。除了咖啡以外,偶爾點招牌的肉桂捲解饞,便在這店裡討論了多少報告;討論了跨校活動,討論了大三升大四的日子,也遙想著某個日後的日後。
▎我的咖啡日常
如今的日常,是上班日的黑咖啡,在微光掩映廚房中島前舉行的早晨儀式。
我想起Gap Year那年在北海道Niseko時,農場女主人千津子桑每日早晨總會以MAXIM泡一杯特濃黑咖啡,然後豪邁地一飲而盡。在那一年裡,有近半年是冰天雪地的辛苦環境,千津子桑的那杯特濃黑咖啡,如今想來一定是滿滿屬於大人的醍醐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