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東豐雄 Toyo Ito|流動建築的詩人
如果你對日本當代建築略有涉獵,那麼這位影響無數設計師與建築師的名字,肯定不陌生——他正是台中國家歌劇院的建築師:伊東豐雄。
他的建築風格,如「流動的空氣」般輕盈柔軟,蘊含深刻的結構美學與人文關懷。不只在日本,他的作品也在世界各地寫下建築史的重要篇章。

via https://www.artworld.tw/FCKeditor/images/images/30155.jpg
一場關於建築與自然的對話
伊東豐雄相信,建築不該是孤立的物件,而應如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由地與人、城市、環境流動。他提出「反物質建築(Anti-Object Architecture)」理念,主張建築不需追求雕塑般的存在感,而應成為生活的載體,打破界線、模糊內外。
代表作品精選:
- 仙台媒體中心(Sendai Mediatheque, 2001)
被譽為21世紀初日本建築的象徵。透明玻璃外牆與自由排列的管狀結構,模仿森林中樹幹般支撐整體,空間無樓層限制,光、資訊、人流自然交錯。 - 台中國家歌劇院(National Taichung Theater, 2016)
建築宛如一座洞穴,以無直線、自由曲牆構築空間。觀者如穿行在自然地貌中,每一步都充滿驚喜與探索。
建築觀核心:
- 無邊界建築:建築是城市與人之間的橋梁,應具有呼吸與感受的能力。
- 技術為人服務:技術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實現更貼近人的空間體驗。
為何必追?
伊東豐雄兼具詩意與社會性,如震災後發起「未來之屋(Home-for-All)」計畫,為災民建造溫暖聚落,展現建築的社會責任。他也深深影響如妹島和世、藤本壯介等後起之秀,成為當代建築流動性語言的重要奠基者。
「我不希望建築是冰冷的物體,它應該像樹葉隨風搖曳,輕盈卻充滿生命力。」——伊東豐雄
📎 官方網站|Instagram|作品集 @ ArchDaily|伊東建築塾 IG
藤本壯介 Sou Fujimoto|介於洞穴與森林之間的想像力
說到日本當代建築的新世代代表,你一定會聽到他的名字——藤本壯介,被譽為伊東豐雄之後最具實驗精神的建築師之一。
他擅長在建築與自然、秩序與混沌之間遊走,創造出一種看似隨性、實則精密的建築美學。

via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OXc2Ykuj_5dTHm693_Pc905BOGy7e-UnZ9JB4kYZrXIZ7Rjf5Zeo2YgP0C-8z0uBd1WyMjXGhdAkgET_7wEEUqsN3PxL2pZYnAPM8em-Nu9WE2y7wEOijjLO9QyLc1ZK63QJnQZpnEZ7mHgpnFIIH8WnLuAR1iGEI2o2gA
探索建築的「原始性」
藤本壯介從人類與自然最初的連結出發,思考建築。他說:
「我想創造的是,介於洞穴與森林之間的建築。」
在他眼中,建築不應有明確邊界,而該像森林般開放、如洞穴般有庇護感。
代表作品精選:
- House NA(2011, 東京)
一座玻璃屋,如透明棲息地,內部以錯落平台取代樓層,讓居住者彷彿在「都市森林」中自由移動。 - 倫敦蛇形美術館臨時展館(Serpentine Pavilion, 2013)
藤本以白色金屬格網構築出一個漂浮雲朵般的空間,觀者可以自由穿梭其中,沒有既定路徑。
建築觀核心:
- 建築即森林:空間如自然般非線性、多義開放。
- 生活方式的解放:不設明確分區,讓使用者自主定義每個空間的用途。
為何必追?
藤本壯介的設計思維,重新定義建築與人的關係。他打破功能與秩序的框架,把「自由行動」放回建築核心,激發年輕一代建築師在住宅與公共空間中的新想像。
「我不設計建築,我設計人們在其中的自由行動。」——藤本壯介
📎 官方網站|Instagram|作品集 @ ArchDaily
✦ 小結|一場跨越世代的建築流動
從伊東豐雄的「反物質建築」,到藤本壯介的「非中心化空間」,兩人雖屬不同世代,卻皆以自然、開放、人本為核心,共同拓展當代建築的邊界。
如果你對建築的未來感到好奇,這兩位設計師絕對值得你深入認識與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