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開始把一個很日常、很不起眼的東西——瓦楞紙,拿來當作我思考模式的模型。
沒錯,就是那種用來包裝商品、做紙箱的瓦楞紙板。中間那一層波浪紋,正是我最近最喜歡的比喻:一種結構性、彈性、吸震且可支撐的思維方式。

🌊 為什麼是「瓦楞紙思維」?
我們一直被訓練成「先想清楚,再開始」。
但面對這個資訊密集、變動快速的時代,有時候太多的分析,反而成了卡住的原因。
我開始練習反過來:
「先參與,後思考。」
「先感受,後定義。」
「先動手,後判斷。」
這跟我以前學藝術設計的經驗完全呼應:很多時候,不是你想清楚了才動手,而是你動手之後才開始理解。
🧠 瓦楞紙三層 = 三種思維節奏
我把這個想法拆成三層,就像瓦楞紙的構造一樣:
1|第一層:先接觸,不預設立場
你可以想像它像瓦楞紙的表面——接收刺激的地方。
這一層要的是開放與接納,讓觀察與感受先進來,不立刻做判斷。
☞ 例子:剛看到一個新概念,不急著定義對錯,而是先「泡」進去感受。
2|第二層:波動與轉化
這是瓦楞紙中間那層彎彎的結構——吸震,也吸收思緒。
在這裡,我們內化觀察、開始懷疑、重新組織、允許不確定。
☞ 例子:參與完一場活動或課程後,不急著結論,而是讓經驗沉澱,問自己:我真正感受到的是什麼?
3|第三層:輸出與實踐
就像瓦楞紙的底層,承載重量。這時才進入判斷、整理與輸出,創造屬於自己的理解與應對方式。
☞ 例子:把經驗整理成方法、寫文章分享、或設計出新產品。
🔁 一種「思 → 行 → 再思」的節奏感
其實這個思維方式,也可以呼應許多經典概念:
- 「學而後思,思而後得」——但前提是你先「學了、參與了」
- 「Design Thinking」強調「Prototyping early」與「Empathy first」
- 東方哲學裡的「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當你碰到新東西時,不要先躲起來研究個三天三夜,而是先進入,先參與、先感受。
然後再轉入第二層的思考,最後才是輸出、表達與決策。
🪧 瓦楞紙思維,給我們一種更能適應變動的節奏
面對創新、面對世界、面對未知,我們需要一種既穩定又有彈性的結構。
就像瓦楞紙,不是最厚的紙,但卻能扛得住重量與衝擊。
我相信,這樣的思維結構,會是下一代創意與教育的重要基礎。
📎 如果你對這樣的思維有感,也歡迎留言分享:
你最近一次「先做再想」的經驗是什麼?
那段波浪般的中間過程,對你來說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