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孩子發生過爭吵嗎?都是為了哪些事情呢?
上了國中的大寶哥,明顯地變得比較容易暴躁,有時候會因為功課寫得不順利、或是與妹妹一點爭執而火山噴發。
不只是大寶哥還在適應國中生活,媽媽也還在適應中⋯
所有的「想當年」經驗在不同體制、不同時空背景下似乎無法適用了。
所以刷到「國中三年最強父母求生手冊」這本書的時候,我毫不猶豫立刻入手🤣
洛洛老師以教師的實戰經驗,針對校園生活、升學問題,與各類國中生活會遇到的難題提供父母建議。
其中我認為當下最實用的是「溝通」的觀點。
1️⃣孩子與同學的溝通:溫和而堅定
「溫和而堅定」不只是用在正向教養當中,孩子同儕間的互動也很實用。
當孩子與同學之間發生衝突時(例如擔任班級幹部的過程),孩子該怎麼處理這樣的情況呢?是要為了情誼忍氣吞聲、順著同學?還是堅守立場不惜發生爭執呢?
國小生活就出現過這樣的衝突場面,只是導師會擔任仲裁、出面協調。
上了國中,同樣的場景下、衝突的情況(或後勁)可能會加劇。
大寶哥就曾遇過。當他規勸插隊的同學好好排隊時,就遭到同學生氣的推搡和抱怨。
縱使自己有理,想堅定立場的同時也要氣和地好好說話。
2️⃣家長與孩子間的溝通:採「加分」觀點為佳,而非扣分制。
這點對亞洲的父母是很重要的提醒。多看看孩子的優點和進步的地方,好過開口就是批評責難。
拿我家哥哥的例子來說,當他帶回某次的國文小考試卷,我不可思議地問他「怎麼考成這樣?!」卻見他拉垮著臉扔下考卷就跑開。
當他帶回第二次的國文考卷時,我改為溫和地笑著問他「哇,這次考試比上一次進步了15分,你是怎麼做到的呢?」
他一臉如釋重負地說明他改變這次的準備策略,加強字音字型的練習⋯等,看得出來恢復些許自信。最後他告訴我「媽媽,我覺得下次我還可以如何如何,應該可以再進步一些」。
看到他沒有因為挫折而退縮,反而有勇氣再接再勵地努力,真的讓我感動不已。
3️⃣親師溝通:同理+肯定
每個人都不喜歡被責怪,肯定老師的付出,同理老師的立場,再委婉提出建議(如果有的話),會比較讓人聽得進去,而不是一開始就升起防衛機制、互相抵抗。
親師之間需要的是共同合作、解決問題。
關於國中生活的其他記述,可以參見本書其他篇章。這是本值得國小高年級家長與國中生家長參考的好書!
#寶妞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