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艦上擔任輔機官時,一切對我來說都十分陌生。 除了語言大家都講中文之外,其他幾乎全都不一樣。 船上的作息、氣氛、節奏,和我在前一個單位的經驗完全脫節。
說我像「羊入虎口」其實蠻貼切的
每天早上 8 點集合完畢,班長轉過頭來問我一句:
「輔機官,有什麼要交代的嗎?」
我通常只是簡短回一句「沒事」,然後看著工作班自動自發地開始忙: 有人在做保養、有人修裝備、有人整理報表——明明每個人都在動,但我卻站在原地,心裡感到極度慌張。
不是因為閒著不做事,而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那時候的焦慮,來自一種說不清楚的空虛感——我不知道我在艦上「到底要幹嘛」。
其實班長每天問我的那句「有什麼要交代的嗎?」 不是在問我會不會講話——而是某種程度上,在問我有沒有想清楚我要做什麼。
我後來才發現,那句話的背後其實藏著一個決策邏輯:
「你今天的行動目標是什麼?你準備讓大家往哪個方向前進?」
但我腦中一片空白,不是因為我偷懶
而是我根本連今天的選項有哪些、該處理什麼事、該優先哪一塊都不知道。
這就是焦慮的真正來源。 不是事情太多,而是決策題目本身模糊,導致我沒辦法開始。
當我有意識的覺察到這一點後,我開始練習「任務識別」,每天問自己:
今天我最迫切需解決的是什麼?
明天的規劃為何?
根據現在的工作狀況,是否存在短期內可能遭遇的窒礙?
後來我才知道,這個任務識別可以用更簡單的公式來表達
目的 = 問題定義 × 預期產出
當我開始能回答這些問題,我的焦慮就慢慢降低。 不是因為事情變簡單,而是因為我不再卡在「決策模糊」裡了。
釐清決策,就是釋放焦慮的第一步。
我想賺錢。
這是多數人心裡的「目的(驅動)」,但這個想法其實很模糊,沒有說清楚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也沒有具體要產出的結果。
目的 = 問題定義 × 預期產出
為什麼要賺錢?我目前生活有什麼問題?
這裡明確定義「賺錢」是為了解決什麼事,而不只是「想要而已」
賺錢之後,要拿來做什麼?結果是什麼?
這樣的「產出」讓「賺錢」這個目的變得具體可衡量,也更有方向感
「我想賺錢」➡️ 其實你想要的是:
解決財務焦慮(問題定義) × 累積資產自由(預期產出)
結論:
「我想賺錢是目的」,但其實那只是最初始的動機,真正能讓人前進的,是把這個「目的」拆分成明確問題與明確成果。
這樣你才能制定行動策略,才能選出「哪種賺錢方式」比較適合自己。
當你對目標感到不明時,不妨給自己10分鐘把目標定義清楚,相信會找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