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四、接受模糊

九十四、接受模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時候我好懷念剛出社會工作的那個我,懂得不多,還常問「這不是我該做的嗎?」對方以為我用的是激問,其實是懸問,我是很認真的問這些事是不是我該做的事耶。那時後好傻,做什麼事全憑一股傻勁。

很大的程度是因為不懂的事太多,所以不會、也不知道要計較。後來閒言閒語變多了,也影響了最初那個心無旁騖一心只想把完成份內工作的我。

隨著生病的時間拉長,再回頭,我有個體悟,沒懂太多時的自己最可愛。現在我好像又回到以前的我,不刻意打探消息、不去了解運作背後的來龍去脈,慢慢的我接受了「模糊感」。其實這對一向實事求是的我是很難的一課,但現在的我真心接受一切模糊不清的狀態。

總會遇到不合拍的人,過去可能我會爭個你死我活,硬要說服對方,是非對錯才是首要,現在我欣然接受我們的不一樣,然後放下。就像在親密關係中,到現在我都很難理解我的另一半諸多行為,剛有小孩時吵架是家常便飯,現在的我既不配合,也不反對,就默默做自己認同的事,不用每件事都要跟別人交代,當對方干涉到我而我無法始終理解,就沉默。

最近換新機車讓我想到兩年前買新汽車的經驗,當時先生的車已經有點年紀了,加上他常不小心在高速公路上追撞前車,我開始覺得我和小孩坐在上面很不安全,當我開口跟先生討論換車時,他帶著怒氣,可能他覺得我在指責他的技術,但其實我並沒有那個意思。而是好幾次我真到就在交流道爬下車去向對方道歉,因為我在內側,我下車相對比較安全,但當時我感覺膽戰心驚,所以我想換車。

某天我問了先生喜歡那種款式的車,然後我自己就去把手續都辦好,就當做是禮物送他,做事的是我、付錢的也是我。到現在我仍不清楚當時先生的憤怒為何,可是我們一起去牽新車時,我感覺到他是開心的,我當下告訴自己,這樣就好。

不用糾結各自內心的小劇場,他有他不想說的,我也有我的委屈,只要最終的結果是好的,別對過程有太多反應。這是我在病中學會的功課。或許魔鬼藏在細節裡,所以我們別去探究細節,也就不會看到魔鬼。淡然一點,對什麼人和事都理解一點就行。

avatar-img
玄玄心的沙龍
176會員
377內容數
躁鬱症又稱雙相情感疾患,它剝奪了生命中許多美好,但也同時在絕望中看見許多人性光輝。想分享自己十多年來用如何藉著一些實用的方式,讓自己感覺好一些,尤其在面對自殺議題時,該如何自處。願患者都能更自在、平靜的面對這場生命風暴,也知道就算生病了,還是可以有很多不一樣的選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玄玄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時候我們的「不得不」或許是最好的保護。就像這些日子以來,我為了小孩不得不九點準時上床,然後就跟他一起睡著了,這幾天我可以明顯感受到自己有好的睡眠品質後,神清氣爽。 冥冥中,老天都有祂最棒的安排,我所抗拒的可能正是我所需要的。
根據悲傷五階段的理論,人在發生重大失落事件時,第一階段的反應,就是否認。所以對剛開始我發病時狀況的印象其實已經很模糊了,我總覺得那不是我。 到後來慢慢接受時,我突然好慌張,我很希望身旁有一個人可以幫助我脫離痛苦,當時的我真的就像溺水一樣,旁邊有什麼就瘋狂抓什麼。
對身心障礙者來說,adjustment (調適)是一種動態式的滾動歷程,代表還在學習調整生活改變後的一切,而adaptation(適應)則是之前的調適已經告一段落,可以好好與障礙共生共存,經過這十多年操練過程,現在的我可能已趨近於adaptation。
閱讀了《1分鐘掌控情緒微心理》剛好看到某一篇內容敘述,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生的氣,大多都是不該生的氣,作者將其分為四類:一、別人在無意間的情況下讓你生氣;二、在不得已的狀況下,犯下的錯誤;三、根本是雞毛蒜皮的瑣事;四、不真實的流言不值得生氣。而生病是歸在第二類。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語言和情緒表達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分享了不同情緒表達方式帶來的心理影響,並提出關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情緒的調節與生活的影響。
有時候我們的「不得不」或許是最好的保護。就像這些日子以來,我為了小孩不得不九點準時上床,然後就跟他一起睡著了,這幾天我可以明顯感受到自己有好的睡眠品質後,神清氣爽。 冥冥中,老天都有祂最棒的安排,我所抗拒的可能正是我所需要的。
根據悲傷五階段的理論,人在發生重大失落事件時,第一階段的反應,就是否認。所以對剛開始我發病時狀況的印象其實已經很模糊了,我總覺得那不是我。 到後來慢慢接受時,我突然好慌張,我很希望身旁有一個人可以幫助我脫離痛苦,當時的我真的就像溺水一樣,旁邊有什麼就瘋狂抓什麼。
對身心障礙者來說,adjustment (調適)是一種動態式的滾動歷程,代表還在學習調整生活改變後的一切,而adaptation(適應)則是之前的調適已經告一段落,可以好好與障礙共生共存,經過這十多年操練過程,現在的我可能已趨近於adaptation。
閱讀了《1分鐘掌控情緒微心理》剛好看到某一篇內容敘述,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生的氣,大多都是不該生的氣,作者將其分為四類:一、別人在無意間的情況下讓你生氣;二、在不得已的狀況下,犯下的錯誤;三、根本是雞毛蒜皮的瑣事;四、不真實的流言不值得生氣。而生病是歸在第二類。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語言和情緒表達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分享了不同情緒表達方式帶來的心理影響,並提出關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情緒的調節與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