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型男主廚三星夢:巴黎篇》(グランメゾン・パリ)
電影的節奏跟影集還有特別篇的敘事差不多,如果用曲線來理解,木村拓哉飾演的尾花夏樹在第一段故事總是失敗者、令人討厭的壞蛋。第二段會出現向好的轉折並很快出現又一波下調,並且在最終用大圓滿收尾。
看完電影後,我和老師哲耀討論了一下,他說:「電影裡很強調多元,但如果料理都沒有既定的樣式或明顯的風格,根本無所謂突破可言。」
這說法很有哲理,讓我狗尾續貂、藍色窗簾一下。
創新的價值
劇中很常以日本料理對比法餐。
數十年如一日的職人精神,追求食材的本真與極致的刀工火工,這是我們對日式的想像。
相比之下,法式料理尋求的是古典與創新的交織,既有對於精緻料理的傳承,也需要不斷展現主廚的個體精神。
創新,總是比保守來得吸引人。
多元,總是比原則來得讓人舒坦。
電影中提到Auguste Escoffier奧古斯特·埃斯科菲耶。
這位享譽廚師之神、西餐之父、廚皇之皇的精神級領袖,他最著名的食譜教科書《Le Guide Culinaire》(烹飪指南)中有一句前言:
「料理會隨時代演變,不能停滯不前。我們在尊重基礎的同時,也必須順應當代的需求。」
我們不經會點頭。
對啊,哪有料理能滿足所有人的口味?
是的,科技與飲食的改變都在讓料理出現更多新意。
沒錯,重點是展現主廚的性格而非守舊僵固。
如果我們都同意改變的價值,那我們就不得不思考下一個問題。
這可不是隨便的教科書。此書教了多少種料理?5000種。
沒有插圖、沒有給新手的提示,裡面實打實的都是給同為廚師的專業使用者的方法。
如果真的只需要「順應當代的需求」,那為何要寫的嚴密詳實?
不是遲早都會被拋棄嗎?
原來,那句前言還有個前提:
「本書不是為大眾而寫,而是一本有系統的、實用的、古典的指南,專為專業廚師撰寫。」
一個專業的廚師,要先能夠系統性地掌握古典、實用的指南,「尊重基礎」,才可以「順應需求」。
在這點上,不論是法式還是日式,甚至是各國其他的廚藝,難道不是嗎?
要在基層幹好幾年,才有可能走向三廚、副主廚,最後成為餐廳的主人。
這些過程,人人都知道。
但不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成功學,我們往往會選擇忽略。
因為那是最刻苦、最無聊、最乏人問津的時候。
創新永遠都需要感謝原則。
多元總是要來自原始的保守。
這樣的觀念我們可以再進一步,
各國的飲食流派深受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居民的需求所影響。
因為有成千上萬的廚師一次又一次的重複,選擇用最普通的方式做最常見的料理,料理風格與派系才逐漸根深蒂固。
成功突破的主廚,當然很值得高興。
但能夠每每遵循古法,維持格調的料理,也很值得敬佩。
什麼是格?
格,是框架。就是英語裡的Form。
是形式、表格,也是你的人格、性格。
一個人如果總是出格、總是破格,那框架就沒有價值,格的調性就不高。
一個人如果能堅守原則,維持核心價值,格調,也就高。
尾花在教新人的時候,叫他切了好幾個月的三釐米五釐米。
在法餐裡面,這就是基礎。
壞掉的馬鈴薯、紅蘿蔔,會被切成一粒一粒的。
食材雖然是壞的、是糟的,可是那小小方正的三釐米,
就是廚師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