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大師霍華・馬克斯在《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一書中,描述了他如何長期尋找冷門、甚至不受市場喜愛的債券和股票。我想花一些篇幅,分享自己從中學習到的啟發。
投資的本質,涉及資本的分配,也不可避免地涉及機率與時間的加成。標的的未來獲利能力,與當下的市場熱度息息相關。
過去,網路時代的產物曾經火熱;現在,某些當紅的議題,比如 AI、生技,甚至 ESG 等環境策略,也吸引大量關注。但投資決策,應該與財務考量分開來看——
企業以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等符合環境正義的目標為訴求時,這確實是一種值得支持的堅持。但我們必須謹記:這不代表企業有任何獲利機會。
ESG 是價值主張,而非獲利預期。無論是 ETF、基金,或個股,如果這類標的的核心價值主張僅停留在 ESG 或類似的概念上,作為一般投資人,我們應該謹慎看待。這類型資產的護城河(技術屏障),除非有法律保護,否則都偏向夢幻性。
當然,我們可以選擇捐款給喜歡的環保基金會,這是很好的事情。但如果主要資產全部重壓在這類企業,而不是基於財務謹慎評估,那麼報酬預期與財務風險都會顯著提高。此外,這些企業的獲利週期通常較長,不一定能滿足我們的報酬目標。
任何投資標的,一旦投資人數眾多,成為超熱門標的時,資產高估,報酬自然會相對較低。
因為收益要在 10 人、100 人、甚至 1000 人之間均分,市場熱度抬高了價格,但實際的獲利能力並沒有同步提高。
舉例來說,在 3 年或 5 年的時間裡,只要獲利成長沒有跟上估值,這類標的最終將大幅落後大盤。有時候,我看到媒體反覆報導幾家科技公司、晶片公司時,心中也是這樣想的。相較之下,小而美的企業,反而可能擁有更好的獲利機會。
當一個標的關注者過多,市場的效率通常是好的,這代表我們更難從中賺取超額報酬。另外,媒體資本的吹捧,也可能讓這些標的成為過熱資產。
彼得・林區曾透過觀察太太的購物習慣,發現不少投資機會。我自己也有類似的體會,主要有兩種方式:
1️⃣ 從日常生活出發——從我們每天使用的日用品、金融服務(銀行)、不動產交易、裝潢建築、物流快遞等領域,尋找有競爭力的企業。
2️⃣ 從專業領域出發——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尋找相關產業的投資機會。例如,若專長是電力系統,可以研究相關的上下游供應鏈。
這兩種方式,能讓我們避免投資完全不理解的產業,也就是**「未知的未知」**。通常,我們對這類企業的業務模式、風險有更深刻的認識,也較能對股價走勢有信心,在較長週期內獲利。
1️⃣ 較少競爭,估值更合理
冷門標的的市場關注度較低,因此市場效率相對較低,股價更有可能被低估。我們可以在較合理的價格買進,獲得更好的長期報酬。
2️⃣ 較少受到市場情緒影響
熱門股容易受到媒體、機構投資者、大量散戶的情緒影響,股價波動較大。冷門股則較少受到短期市場情緒影響,價格走勢更符合企業內在價值。
3️⃣ 長期來看,獲勝機率較高
只要企業的內在價值穩健,獲利能力提升,最終市場會發現它的價值所在,股價自然水漲船高。當市場注意到這些標的時,我們已經在更低的成本取得足夠的部位。
市場永遠充滿機會,也永遠有過熱的產業。當科技浪潮席捲而來時,投資人往往容易跟風投入熱門標的,卻忽略了資產高估的風險。
相較之下,選擇冷門但穩健的企業,專注於自身研究領域,或從日常生活中發掘機會,往往能帶來更好的長期回報。
向著人少的地方走,找尋自己獨特的研究,磨練自己的洞見,雖然是冒險之舉,但我認為這其實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