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想跟大家聊聊,如果能回到過去,自己認為值得投資的六件事情。這是因為自己也快要成為社會人士,雖然因為自己的科系,受訓的時間很長,但兜兜轉轉間,自己對時間的壓力和重量,慢慢有所體會。
雖然最近政經局勢變化很大,股債波折,自 2022 年以來,每隔幾個禮拜,好像 AI 就又進步,或者說,蠶食鯨吞地取代了一些工作崗位。在某些風口浪間,總覺得在這個好像沒有出口的時代裡,乾脆不要努力,不要奮鬥,隨波逐流就好了。工作是殘酷的,躺平似乎也可以。
我覺得很多說法其實都有道理。絕大部分人在資本與科技時代,都面臨巨大的挑戰。不僅是對底層工作者而言,應該說,全人類都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每天都有一些過去看似夢幻的工作,被算力機器取代。傳統的老師、醫師,在時代先驅比爾・蓋茲的口中,也即將墜落。QR Code 取代了物流業的底層人員。
18歲,乃至 22 到 35 歲的時間,對於絕大部分人而言,是黃金時代。我們達到人力資本,甚至東亞社會薪資的巔峰,擁有最強的學習能力與生產能力。絕大部分人的父母親身體機能依然健全,這段時間也擁有最強大的可塑性。**那麼,要學習什麼,才能更有效率地過好人生,達到更好的視野去發展人生?**我自己是這樣想的。
在 2025 年的某個時刻,如果我能把自己傳送回 18 歲,甚至更早的高中時期,我會希望自己,或者如果有能力的後進,能增加的經驗,主要是銷售能力。
就算只是在網路上賣小餅乾,也應該真的去嘗試。能夠在生命的早期,真正滿足他人需求,並賺取收益,而不是基於自身想像去做一些構想。能夠在風險有限的狀況下,做一些自由的探索。
我覺得這些事情能磨練很多與人與商業相關的技能,這些技能能帶著走一輩子,並且能從中獲得絕大部分人在學校與剛開始工作時,很難磨練到的能力與財務思維。
未來的時代,會使用 AI 的人,可能與現在會使用電腦的人,與只會使用紙筆的人,拉開同樣巨大的差距。
跟 AI 一起學外語,一起理解電腦邏輯,學會如何問問題,使用連動的工具去幫助自己提高生產力,嘗試把學科內容餵給 AI,嘗試建構一些自動化流程,甚至在 AI 協助下開發一些小程式,讓自動化與構想結合。我覺得如果能再來一次學習,我會想越早開始越好。
這裡的品味,其實指的是判別能力與決策標準。包含美的判別、文字內容品質的判別、程式邏輯的判別。也就是指基礎能力堆積起的結果。
這點也與 AI 時代的轉變有關。我們要先深度理解,成為上游的設計師,才能發包給具執行力的 AI 工程師與施作團隊。這樣的先後順序並不能相反。我們能透過閱讀外國或源頭的資料,進行這些學習。
這是我自己 18 歲以來,感受最深刻的一點。
即便只是拿壓歲錢來做嘗試,也應該盡可能基於長期視角,進行一些財務安排,並理解複利工具。我自己如果要推薦一本書,這本書全方面與生命與財務相關,那會是投資哲人查理・蒙格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他書中寫道,如何避免悲慘人生、複利的效果、如何從多角度看單一事物,還有如何避免極端政治或宗教意識形態,這些都非常有幫助。財報與會計被稱為「商業的語言」,與程式語言一樣,高度實用,越早開始學習,越有幫助。
到了這個年紀,有時候看著自己的肚子,都不知道是怎麼變這麼大的……
**健康,是最划算的生意。**它是任何事物前面的「1」,後面才是加上的「0」。不管我們一生成就有多高,是 10、100、1000,還是 10000,只要身體不適,這些數字都毫無意義。
透過寫作、錄影、錄音,甚至 Podcast,將時間儲存下來,作為未來複利累積的工具。
寫作與影音留存,是一種能夠**「把時間多次賣掉」**的方式,也是一種有效的複利累積。這次寫,會比上次寫得更好,而且能讓自己的思維與表達方式有所進步。同時,這也會鼓勵輸入,是非常好的訓練與學習方式。
時代一直在更替。大作家狄更斯曾說:「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那是愚蠢的時代。」
如果 22 世紀人類仍然是倖存的物種,世界究竟會變得更好,還是更壞?我們無法預測。但對於剛好生於千禧年的我們,到了那時,也許大家都已經 100 歲,甚至更老了。
然而,我仍然覺得,每天比昨天、比上個月學習更多,變得更睿智,總是好的。
這篇文章,是對過去的反思,也是一點紀錄。
以此,祝福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