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
流求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
這裡提到流求國在建安郡(福州)的東邊。
明朝時,有一個人去了沖繩,寫下來他的所見所聞於《使琉球錄》中,而在此人記載中,沖繩在福建的北邊:琉球在福建之北,到以南風,回以北風。
可能有人會說在福建的北邊不一定就是在福州的北邊,也有可能是在福州東、福建其他城市之北。那麽繼續看。
隋書:
其王姓歡斯氏,名渴剌兜,不知其由來有國代數也。彼土人呼之為可老羊,妻曰多拔荼。所居曰波羅檀洞,塹柵三重,環以流水,樹棘為藩。
上文提到流求人居住的地方叫做波羅檀洞。
而此人即陳侃到了沖繩是這樣說的:
國王之宮建於山巔。四圍皆石壁,無有波羅檀洞之名,亦無多聚髑之說。
陳侃到了沖繩,並未發現有叫波羅檀洞的地方。
有人可能會說也許是這個名字早就不用了,所以才沒發現。
然而台灣的豐原區,該地原名為葫蘆墩,根據日本學者伊能嘉矩考究,得出其為當地巴宰語的音譯,和《隋書》記載的波羅檀洞的“波羅檀”同源。

隋書:
國人好相攻擊,人皆驍健善走,難死而耐創。諸洞各為部隊,不相救助。……或依茂樹起小屋,或懸髑髏於樹上,以箭射之,或累石繫幡以為神主。王之所居,壁下多聚髑髏以為佳。人間門戶上必安獸頭骨角。
上文提到,流求國人喜歡互相攻擊,人人都驍勇善戰、跑得快,很難死去而且能忍受創傷,各個部落各自組成部隊,互不救援。 流求人堆積石頭並繫上旗幡作為神靈的象徵。國王居住的地方,牆壁下多堆放骷髏,認為這樣很好。
而陳侃在自己的記錄中是這樣說的:
如「大明一統志」者是已。誌中所載琉球之事……又云「王所居壁下,多聚髑髅以為佳」。臣等嘗疑乎此,意其國王兇悍而不可與言也。至王宮時,遍觀壁下,亦皆累石。國王則循循雅飾,若儒生然。在彼數月,雖國人亦不見其相殺,又何嘗以髑髅為佳哉!是志之所載者,皆訥也。不特志書為然;杜氏「通典」、「集事淵海」、「蠃蟲錄」、「星榿勝覽」等書凡載琉球事者,詢問之百無一實。
上文提到,陳侃到了冲繩,發現王宮內遍觀牆壁下,也都只是堆積著石頭而非骷髏,國王本人則溫文爾雅、舉止得體,就像個儒生一樣。他在那住了幾個月從未見到當地居民互相殘殺,當地哪裡以多聚骷髏為佳了?
因此他得出結論,《大明一統志》中記載的關於琉球(沖繩)的內容全是錯的。不僅是這本書,杜氏的《通典》、《集事淵海》、《蠃蟲錄》、《星榿勝覽》等書中凡是記載琉球的內容,經過詢問無一真實(不符合沖繩的現實)。
然而很巧的是, 台灣原住民就有懸掛骷髏的獵頭風俗。“把人殺死後將首級帶回,放在家中或部落的首棚中以示戰功彪炳”。“又其俗尚殺人,以為武勇;所屠人頭,……藏諸高閣,以多較勝,稱為豪俠雲”。 而且該習俗直到日治前期都一直存在。


那麼問題來了:
沖繩島上有過獵頭習俗嗎?
我不知道古代有沒有,反正明朝人陳侃到沖繩後是沒看到的。而彼時台灣島上依然有這個習俗。
隋書:
人深目長鼻,頗類於胡人。
上文提到流求人長相是深目高鼻梁,好像胡人一般。台灣原住民南島民族就多符合這種特徵,五官立體(在網上看到了很多台灣原住民的照片,確實符合這個特徵)。
隋書:
帝遣虎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自義安今潮陽郡。浮海擊之。至流求。初,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崑崙人頗解其語,遣人慰諭之。流求不從,拒逆官軍。稜擊走之,進至其都。頻戰皆敗,毀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而還。”
這裡提到了義安和崑崙人。義安即潮陽郡,差不多就在今天廣東潮州一帶。倘若流求指的是冲繩,這就意味著隋朝人從廣東一帶,跑那麼遠還偏偏放過了台灣島去攻打沖繩?台灣島可比沖繩離潮陽郡更近。
還有崑崙人,上文提到崑崙人能頗爲理解流求人的語言,那麼他們這兩個族群之間很可能關係密切,甚至是同一個種族。 根據搜集到的資料來看,所謂的崑崙人來自東南亞。
這就是很巧的了:台灣原住民是南島民族,而今天東南亞就有三個國家都是南島民族建立的。所以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這個崑崙人就是來自東南亞南洋群島的南島民族,之所以能聽懂流求人(台灣原住民南島民族)的語言,是因爲他們都是南島人。
隋書:
風土氣候與嶺南相類。
隋書中提到流求國的氣候和嶺南很相似。嶺南的氣候是什麼?“嶠南瘴毒地”。
瘴氣,是熱帶或亞熱帶山林中的濕熱空氣。
而陳侃是這樣說的:
氣候亦不常熱,雨過即涼。
而又很巧的是,台灣的氣候,被古代的漢人形容成是“瘴癘之島”。
所以從以上種種跡象來看,《隋書》中記載的流求國指哪裡應該很清晰了……當然是台灣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