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ft Inc.(NASDAQ: LYFT)近日遭到美銀(Bank of America)罕見的雙重下調,評級從「買入」一口氣降至「劣於大盤」,目標價也大幅下修。此舉在市場引發廣泛關注,並引發對Lyft營運模式未來可行性的質疑,尤其是在自動駕駛車(AV)快速商業化、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對於專業投資人而言,在評估Lyft的風險與潛在機會時,有十個核心問題必須深入思考,本文將一一解析。
首先,美銀此次下調Lyft評級的主因是什麼?分析師指出,「自駕車風險已實質成形」,其中Waymo(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駕子公司)在舊金山與洛杉磯快速擴展商業化Robotaxi業務,對Lyft在城市市場的主導地位構成直接威脅。與Uber相比,Lyft在營運上更依賴這些高密度城市,因此面對Waymo進軍,受到的衝擊也更為嚴重。
第二,Waymo與其他自駕車業者的擴張將如何影響Lyft的市占率?Waymo目前已在加州主要城市大規模提供無人駕駛接送服務,其低成本結構與可擴展性為傳統人力駕駛的Lyft形成壓力。根據估算,加州佔Lyft總訂單超過20%,若該區市場出現明顯轉移,Lyft的整體營收將面臨顯著下修風險。第三,Lyft目前在自駕車領域的佈局是否足以應對競爭?目前Lyft與Mobileye(英特爾子公司)維持合作關係,但進展仍處於初期階段,商業化時程未定。相較之下,Uber在自駕領域的佈局更廣泛,包含過去的Advanced Technologies Group,以及與Aurora等公司的合作,使Lyft在技術競爭上顯得較為落後。
第四,市場對Lyft此次下調的反應如何?消息公布後,Lyft股價單日大跌逾11%,收在約11.50美元,過去一年跌幅近40%。這與S&P 500年初至今約12%的正報酬形成強烈對比,顯示市場對Lyft未來獲利模式與競爭力的疑慮已明顯升高。
第五,美銀對Lyft財務預測有何調整?美銀將Lyft的2025年EBITDA預估從5.47億美元下修至4.91億美元,目標價從17.50美元降至10.50美元,主因為自駕車風險、營收成長放緩與利潤空間縮水。這些預估下修凸顯市場對其經營彈性的擔憂,也進一步壓低其估值區間。
第六,Lyft在加州的業務比重與競爭對手有何不同?Lyft有超過20%的訂單來自加州,而Uber不到10%。這表示在Waymo快速滲透加州Robotaxi市場的情況下,Lyft所受衝擊將遠高於Uber,進一步加重區域風險集中問題,對其整體營運表現構成潛在壓力。
第七,從產業視角來看,自駕車興起對傳統共享出行公司意味著什麼?自駕技術商業化不僅可壓低營運成本,還能提升載客效率與安全性,對傳統以人力駕駛為主的商業模式構成顛覆性威脅。若Lyft無法快速調整戰略與資源配置,未來恐將面臨結構性市占流失風險。
第八,與Uber相比,Lyft目前處於什麼競爭位置?儘管Uber股價也在Lyft下調當日下跌近6%,但其業務多元化程度遠高於Lyft,除叫車服務外,還有Uber Eats與全球多國營運版圖,使其在面對單一區域風險或產業轉型時具更強韌性。Lyft則仍以北美叫車業務為核心,抗壓能力明顯較弱。
第九,Lyft應如何應對當前挑戰以減輕風險?公司應加速與Mobileye或其他自駕技術商合作,爭取商業化落地時程,並思考拓展至微型移動(如電動滑板車)、醫療接送或企業通勤等非傳統業務,以降低對叫車市場的依賴。此外,亦可考慮進行業務重組與成本優化,提升整體營運彈性。
第十,投資人接下來應關注哪些指標?建議密切追蹤Lyft在自駕車策略進展、加州等核心市場的市占率變化、EBITDA毛利表現、自駕車政策監管趨勢,以及資本市場對該公司新業務布局的反應。同時,也要持續關注Waymo、Cruise等自駕科技領導者的商業化速度,這將直接影響Lyft的中長期競爭格局。
總結來看,Lyft遭遇雙重下調並非僅是股價短線調整,而是標誌著一場深層結構性挑戰的開始。隨著自駕技術正式進入商業應用期,傳統共享出行模式正面臨劇烈轉型壓力。對於專業投資人而言,這是重新審視風險、檢視產業變革速度與評估公司戰略執行力的關鍵時刻。Lyft若無法在未來數季內提出具體應對方案,將可能被新時代的交通模式徹底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