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料理說故事、做自己」是私廚起心動念開業的原點。今天臉書回顧的,是六年前我更新大頭貼後,女兒竟然在頭像上塗鴉(美術班學生無誤)。
塗鴉在城市生活中隨處可見,有人厭惡有人欣賞,塗鴉寫手持續創作到處留下作品。對創作者來說,有多少好惡評價只能隨它去,但打造可被辨識的風格簽名,可是大事!
「風格」如果冠在音樂、繪畫、書寫......常見的藝術形式上,不難被理解。但食物能不能有風格呢?我想的並非菜系(法餐/日式/客家/台菜之類),是關於做這道菜的廚師本人。
請別誤解,也不是谷歌評論上常常討論的「老闆很有自己的想法......要求客人不可大聲聊天......喜歡擺臭臉......親切會聊會招待小菜......」。
光談麵攤上的滷味小豆干,我總特別留意老闆的刀切手路。有的細切呈羽絲、有的一開為五厚薄均勻如用尺量、也有看似粗曠的兩刀三大塊。同樣滷豆干各自表述,有什麼玄機嗎?
刀工在滷味扮演了美味的最後一哩路。當食材鮮度、部位選擇、醃漬調味、烹煮熟成,每個細節都完整地被細膩照顧之後,刀下的尺寸或紋理,結果的確天差地別。太大過小都不好夾取,入口前分數先打折,適口是第一關;一樣的豆干不同切法,口感跟香氣發散速度各自滋味有別。
街邊小吃各個都身處「武市」,頭家老闆自然不是省油的燈。現場作業時間能省一分,就有機會多賺一分攤前佇足客人的錢;而費時費工細緻一點,卻能抓住食客的胃,增加回頭再光臨的客流量。因此老練的攤家們,總要詳加權衡,安排自己最佳化的手路,這種粗細有別就是老闆的風格。如同各自的簽名檔,烙印在客人的味覺記憶中。
我料理自學路上的養分,大多從小吃攤的各種細微體會中領悟而來。聽來古怪,學菜不是應該跟著大廚師或老師傅,再者進正規的料理學校,路邊攤能有什麼了不起學習心得?有的!
路邊攤通常設置在器材設備、工作環境極為簡省的條件,考驗著把每件事效率最大化。如果可能,我最愛選坐在能看到老闆烹煮的攤前,觀察甚至說欣賞,每個動作之間的流暢或者有哪裡卡關。如果你剛好是 F1 賽車迷,喜歡看進站換胎,就知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心情!
例如調味品的擺放位置跟工作動線的關係,這種事花錢上課也不會有人教,必須自己用眼睛觀察,而路邊攤就是我的最大學校。大家腦中一定有熱炒攤廚師在鍋中嗆米酒的畫面,酒瓶開蓋直接用拇指按著瓶口,控制米酒的出水量;有些則是在瓶蓋上鑽小孔,用快速搖動來嗆酒卻不至過量失手。我的心得是:嗆酒應該要在鍋溫極高的時刻,用最快速度完成,要單手方便操作,因為另一手還要繼續翻炒鍋鏟。
回到我日常的廚房,試想用米酒嗆鍋,要打開瓶蓋,再拿湯匙測量才下料,必要空下雙手,而且多耗時 5-10 秒才能完成,太慢了對吧?我不一定要學著在米酒瓶蓋上鑽洞,但必然要找出類似快速對應的方案,才能炒出香氣到位的料理。
然而,方法是自己想的,不同藥方都能打通任督二脈。如果常常都搞熱炒,買個細口調味罐來分裝米酒會省事不少。若是嗆酒的動作是偶一為之,不如就在開始炒菜前,先把需要的酒量倒在小碗中放一旁備著,同樣能一秒完成嗆鍋。解決之道不一定是花錢買工具,而是做菜經驗訓練出來邏輯,「重點就是你有沒有抓到重點」。
我的料理之路從人生斜槓開始,一路自學,沒有明確的門派師規,東拼西湊慢慢長出我的風格;而歷程中也觀察到大多人對料理想法侷限!現在河道上的鄉民們,太多是「說得一口好菜」,實作經驗不多,進而總排斥非我族類、推崇料理僅能有唯一的正確性。從每年一定上演的南北粽之戰,我就好奇這些「戰士們」有多少人是自己會綁粽子,也充分了解對方的粽子才下的評論。
網路曾見過一則賣鍋子貼文,為了示範產品好用錄了一段煎魚排影片。下方留言有一大串全部在酸版主不懂得煎魚,因為影片中是先煎魚肉,而不是慣常地先放魚皮那一面......。因為思考受限在「正確的」料理方式只能有一種,每個人都講得義憤填膺!但真的煎魚只能先煎魚片嗎?
我的經驗不是這樣:魚皮酥脆完整,應該是大目標;先煎魚皮,好處是下鍋瞬間,整個魚體尚未受熱收縮,因此略微加壓就可以讓魚皮完整貼平熱鍋,成品焦香色澤會一致;缺點是,魚皮需要穩定高溫才不會沾鍋而破損,很多業餘家庭料理者,不好掌握溫度(食材下鍋會再把溫度下拉),所以先煎魚肉面,等於讓鍋溫/食材溫度都有充分預熱時間到足夠的熱度,再翻面煎魚皮,對生手而言成功率大大增加。
條條大路通羅馬,做菜也是這樣。如果要描述自己的風格或手路,我喜歡找到一條「反常」的路,做出一般認為「正常」的菜色。這個過程讓我這個沒有師傅教導的學生,必須先搞懂為什麼前輩們都這樣做?搞懂之後,再反想如果不這樣是不是也可以......。這個過程不是滿足炫技的心情,而是想把做菜相關的物理/化學原理充分展開,之後也許就能更省時或更省能源地做好料理,不用凡事都追求七七四十九天的煉丹,畢竟時代在變,地球資源也逐漸枯竭,做菜還是要有點使命感。
最後一問:你煎魚有試過先放魚肉那面,最後漂亮完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