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這句話,從小就在長輩間朗朗上口。這回臉書回顧的,是四年前正準備辦挫冰的配料。
我的童年,正值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隨之對於闖出一番明堂的成功人士,常被冠上「XX大王」的稱號。當時政策推廣客廳即工廠,全力支援加工出口賺取外匯,所以製造業的各種大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雨傘、涼椅、帽子、成衣、手工具......。
當年負擔家計的大人們,應該多少受到整體社會氛圍的激勵(誤導),總覺得可以做點什麼來創業致富,印象中敝家長也在這個隊伍中。他曾經跟朋友投資在鳳鼻頭(位於高雄林園區)蓋了養蝦池,準備養草蝦。我會記得這件事,是因為跟合夥人花了據說五位數的價格買了孵育小蝦用的大蝦母,生完卵之後的蝦母變成了桌上菜餚,我還跟老爸抱怨說它肉太柴不好吃(海港城市小孩認證無誤),為此被痛斥一番!
養草蝦計畫似乎沒有成功,但衍生出另一個子專案,就是廢棄蝦殼的再利用。老爸是工程師,動手 DIY 一直是他的生活日常,這回他跟朋友研究把蝦殼用果汁機打碎,可以變成食品的添加原料;但是添加之後可以做成什麼,可能須要點料理天份,當年的小幼苗我也還沒長大發光發熱,幫不上忙,但試吃了很多難以下嚥的實驗品。事隔幾年,當廠商推出「蝦味先」這款暢銷零食,猛然扼腕我是不是錯失了成為富二代機運!
伴隨經濟成長,民生需求往上爬升。小吃外食市場擴大,跟著股市起飛的餐飲業榮景不說,身邊不乏聽到諸多鄉野傳奇:某某人靠著小吃攤,買下幾棟透天厝。而這類故事通常也有下半段:後來因為玩大家樂敗光了......所以繼續擺攤還債......。
靠小吃致富,宛如我國國民內建的第二類創業 DNA。所以俗諺才會指引這個財富密碼「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的確,吃冰對於在南部高雄成長的我,不是夏天,而是每一天的例行,可謂商機無限啊。
我的吃冰初階入門,大概就是家裡的自製品。上個世紀的冰箱,就是冷凍庫在上方小小一格,但裡面會結霜多到變成愛斯基摩冰屋那種。嘴巴饞的時候,就把媽媽煮的綠豆湯裝在碗裡放冷凍,萬一家裡沒有綠豆湯,我也會土法煉鋼地用開水加砂糖凍成一碗冰磚。
自家當然不會有刨冰機這類工具,在碗裡結凍的冰磚,必須用鐵湯匙刮出一些細碎的冰花,坦白說口感還頗像現在常見的雪花冰。只是要很費力才能吃上一口冰,以當時的年紀,這個把戲很適合消磨無聊小孩的課餘時光。
另一種家庭高級版,是家長們不知從哪裡得知的配方,用煉乳加入煮沸勾芡的太白粉水中,等放涼灌入冰棒模中,接著冷凍就會變成牛奶冰棒。超級讚嘆啊,這是極品,因為煉乳味道香又甜,哪個小朋友會不愛!而勾芡之後冷凍的冰棒,口感較為鬆軟,跟那個死硬的綠豆冰磚咬起來有天地之別。
經營私廚後開始研究專業冰品的初階製作後,才知道這種勾芡的手法,就是台味叭噗冰、雞蛋冰......的製程精髓。不同於西式的冰淇淋,用乳化的方式促進空氣保留在冰體裡面,因此吃起來鬆軟綿密。而我們這種「台派」做法,是利用澱粉在液體中糊化後的分子結構,達成結凍後也不會過於硬邦邦的口感。
知識就是力量,這個勾芡技巧適用於各種你想在家自製的冰棒:紅豆、綠豆、水果或果醬......什麼口味都行,把冰棒原料像煮果醬一樣煮到小滾,接著酌量添加太白粉水,加熱到自己喜歡的濃稠程度,接著就放涼跟一般冰棒的做法雷同。如果你有其它製作冰塊或烘培用的矽膠模,也可以注模成各種美味造型冰磚。
隨著年紀增長,我開始對於外界的冰品有所涉獵。第一次吃挫冰,是我大姐帶我去見識的,她推薦說「四菓冰」口味最好。土包子我第一次見到挫冰機轉啊轉地,盛料的盤子逐漸堆起變成一座白雪山,最後淋上一勺糖水,好魔幻的場景啊。端上桌後,我姐用專業解說員的口吻,說明怎樣吃一碗挫冰「首先,你要用湯匙小心地戳冰山,它才不會山崩掉出來......等待碎冰半融化,慢慢跟下面的料混在一起,才能開始舀,讓每一口都有料跟冰」
這份初體驗的食用說明書,一直烙印在我的身體記憶當中。現在只要看到別人吃挫冰,一端來就開始舀冰的畫面,我心中立刻有個從鼻孔呼氣的聲音「哼!外行的」
外購的冰品也慢慢進入我的知識範疇,從販賣車沿街廣播放送的「凍凍果」(一種裝在條裝夾鏈袋中的冰棒,沒聽過的請保持禮貌自行上網搜尋);成為電視兒童之後一定有聽過廣告歌曲的「小美冰淇淋」,這真是長青商品啊,到現在我還會去超市買來吃;接下來又有新潮商品「百吉棒棒冰」,充滿色彩的各種酸甜口味,連同水管形狀外袋放入口中邊吸邊咬,想像吃了冰就可以像廣告主角般地飛天遁地!
高中某次跟同學相約,從高雄跑到屏東夜市,有個很夯的攤位賣「炒冰」,把選好的原料(可能是果汁之類,已記不太清楚),倒在可以急速結凍的鐵板上,老闆用鐵板燒的手法(當時的年紀我也沒吃過鐵板燒,只覺得這像是一種魔術),就在眼前把流動液體逐漸「炒」成一份冰品,我們幾個人當場看到感動得拍手喝采。吃完神奇的炒冰,我又吃了自己最愛的當歸羊肉,在冷熱交替作用下,我當晚狂跑廁所!
大學聯考結束,度過荒唐又放縱的一個暑假!在髮禁的年代,這個夏天的我們會想盡辦法讓頭髮如雜草蔓生,直到要上成功嶺的那一刻。此一時代記憶現今不復存,就是全國大一男在開學前,必須先集中到台中成功嶺接受入伍軍訓(於是大一女們有了一個更長的暑假時光)。
入伍數週後開始有了渴望的休假,週日當天全國的家長們,用款拜拜的心情,帶著豐沛的雞鴨魚肉等熟食好料,趕來面會在營受訓的寶貝兒子,因此還會造成營區附近的交通大塞車。連我媽媽這種沒有自主交通工具的,也會有各縣市提供的「面會專車」以搭乘遊覽車的方式前來。
面會的場面當然溫馨感人,但連續幾個週日後,家長們可能也疲累了......就在某次放風之後,發現好像沒人來面會我,趕緊找了公用電話打回家確認(對,當時沒有手機這種東西),我媽說:「你就自己在台中逛逛吧......」,真是心中一陣涼!
盤算了身上僅有的現金,我安排了這幾個小時可以呼吸營區外自由空氣的行程,結束前在火車站附近吃到了一碗「刀削蜜豆冰」。哇!那真是比當兵還好的冰(廢話),這種帶有顆粒咬感的冰體,是我當時在高雄沒有吃過的挫冰,也讓我撫慰了休假的失落感,心滿意足地回營。
後來上大學在台北,超商、速食店流行推出「重量杯」飲料,連思樂冰都有重量杯!這種流動性很高又細綿的冰體,也是我當年的最愛。特別在台北盆地悶熱的夏季,口袋裏預算有限的學生,常常用大量冰涼的液體設法讓自己胃部有飽足感,這樣就能省去午餐,撐一個翹課的下午。
從學生跨入出社會就業,因為生活圈變成在台北,新生南路上的「臺一牛奶大王」,變成我常吃冰的選擇;與其說喜愛,其實是藉此對南方日常的想念。在終年如夏的高雄,四處都有賣挫冰的小店:紅豆、綠豆、大紅豆、仙草、愛玉、花生、芋頭、芋泥、薏仁、鳳梨醬、醃楊桃、湯圓、芋圓、粉粿、粉條、脆圓、粉圓、珍珠、各種季節水果、蜜餞......多到數不完,各個店家手路不同,而且老店家多數自己煮料熬醬,最後高高的冰山上,還能加上糖水、煉乳、布丁......。
在烈日高溫的日子裏,有時候我會用一碗豐沛的挫冰代替一頓午餐,就像有人用漢堡三明治的簡便,但裡面有更多我從小吃到大的滋味!
最後一問:如果你也是挫冰的愛好者,你的首選是加什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