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是什麼,讓一個家庭成為「家」?
是法律,還是情感?
是社會認可的框架,還是內心深處的歸屬感?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Shoplifters, 2018)正面挑戰這些問題,透過一個看似邊緣的家庭,顛覆我們對於親情的理解。
這部影片斬獲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更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以細膩的視角,訴說了一個關於愛、家庭與社會邊緣人的深刻故事。
▋ 「小偷」與「家族」:一個矛盾的組合?
「小偷」與「家族」,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便形成一種微妙的衝突。
家族應該是互相扶持、關愛的象徵,而「小偷」則帶有社會的不道德標籤。
是枝裕和用這樣的對立,建構出一個不同尋常的家庭模式——
由柴田治領導的「家族」,住在破舊的房子裡,靠著偷竊、詐領保險金和打零工維生。
這個家庭成員包括:
妻子信代,性格強勢卻極具保護力;
奶奶初枝,靠著亡夫的遺屬年金維持生計;
姐夫的妹妹亞紀,在風俗店工作;
還有從超市行竊的治的「兒子」祥太。
他們表面上看似無血緣關係,卻擁有最深的羈絆。
然而,故事的轉折點,來自一個「偷」來的女孩——友里。
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治與祥太發現這名被父母虐待的小女孩獨自待在陽台,於是決定將她帶回家。
他們不是「拐帶」,而是「救贖」,然而這一舉動,也為這個家庭埋下了無法挽回的悲劇伏筆。
▋ 是「偷竊」還是「生存」?
《小偷家族》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對於「偷竊」的道德辯證。
在這個家庭裡,偷竊不是犯罪,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柴田家的人沒有穩定收入,社會體系也沒有給予他們機會。
他們被迫選擇偷竊,但他們並非為了私利,而是為了生存。
值得注意的是,導演並未美化他們的行為,而是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不斷自問:「他們的選擇是錯的嗎?」
祥太在故事的發展中,漸漸對偷竊產生懷疑。
當他發現自己其實並非治的親生兒子,他開始質疑這個家庭的本質:
「如果不能教我分辨是非,那還能算是家人嗎?」
這句話,將整個故事的情感衝突推向極致。
▋ 家庭的真相:血緣 vs. 愛的選擇
電影的高潮,來自家庭的崩解。
警方發現友里失蹤,開始追查柴田家。
隨著真相一層層揭開,我們才知道,這個家族根本不是「家族」——
• 祥太不是治的兒子,而是被遺棄的孩子。
• 亞紀是奶奶已過世的丈夫的私生女,她因家庭不被接納而離家。
• 信代並非祥太的母親,而是因緣際會收養了他。
• 友里雖然遭到親生父母虐待,但法律仍認為她「屬於」原生家庭。
這場法庭與警察的介入,狠狠撕裂了這個家庭。
最令人心碎的,莫過於信代在審訊室裡的最後一幕,她聲嘶力竭地喊著:
「我們之間沒有血緣,但我愛他啊!」
這句話宛如一記重擊,逼迫觀眾思考:到底是「血緣」,還是「選擇」才讓人真正成為家人?
▋ 「溫柔的暴力」:是枝裕和的敘事風格
《小偷家族》並不激烈,不刻意煽情,卻擁有強大的情感穿透力。
這正是是枝裕和的標誌性風格——
用「溫柔的暴力」,將現實的殘酷毫不留情地攤開。
影片的鏡頭語言極為克制,許多關鍵情感都是透過細節展現,例如:
• 治和祥太在海邊的對話,象徵祥太對「父親」身份的懷疑與渴望。
• 奶奶靜靜地躺在房間裡死去,沒有人哭喊,只有默默的接受,彷彿這是日常的一部分。
• 祥太最終選擇被警察帶走,意味著他已經認清了現實,也許真正的「成長」,就是學會放手。
這些細膩的情感處理,讓電影的情感張力在不知不覺間直擊人心。
▋ 結局:現實的殘酷,與愛的餘溫
電影的最後,友里被送回原生家庭,祥太回到社會體系,治和信代則被拆散。
故事沒有童話式的結局,而是忠實反映了現實世界的運作方式——
法律與制度才是決定「家庭」的標準,而不是情感與陪伴。
但最讓人動容的,是最後一幕:
影片的结尾,爸爸送祥太去福利院,車子啟動後,祥太在後座默默向遠處的柴田治喊了聲“爸爸”;
而困在自家陽台的友里,反覆唱着奶奶生前教她的童謠。
▋ 祥太的「爸爸」:遲來的認可,還是告別?
在整部電影中,祥太一直對柴田治的父親角色抱持懷疑。
他學會偷竊,學會依附這個家庭,卻始終沒有真正認同「爸爸」這個稱謂。
然而,在車子駛離的那一刻,他終於喊出了這個詞——這是認可,還是最後的告別?
這一聲「爸爸」,是祥太對過往的回應。
他或許明白了,雖然治不是他的親生父親,但卻曾經給予他溫暖與陪伴。
然而,這聲呼喚來得太遲,因為他們已經無法回到從前的生活。
他沒有跑向治,而是選擇留在福利院,象徵著他已經跨越了這段關係,決定走向法律與社會認可的「正常」道路。
▋ 友里的童謠:家庭的餘音,仍在迴盪
另一邊,友里被送回原生家庭,卻被困在陽台上,無助地唱著奶奶生前教她的童謠。
這一幕殘酷地顯示出——這個法律認可的「家」,比柴田家更像囚籠。
奶奶已逝,家庭已散,但這首童謠依舊留存。
它成為一種記憶的象徵,代表著那個破碎卻溫暖的家族曾經存在過。
儘管社會否定了柴田家,但在友里的心裡,那份愛仍然存在,甚至比她的原生家庭更真實。
▋ 這個結局,究竟是希望,還是絕望?
祥太的「爸爸」,象徵著他終於承認這段感情,卻也選擇離開;友里的童謠,則是一種無聲的控訴,告訴我們這個社會的殘酷。
這是枝裕和最擅長的「溫柔的暴力」,——沒有激烈的衝突,沒有煽情的悲劇,卻在最細微的地方,讓人心碎。
這個家,真的被社會否定了嗎?
或許不然。只要有人記得,這個家就仍然存在。
即使現實讓這個家庭分崩離析,情感的羈絆依然存在。
或許,愛能夠超越血緣,但它卻無法抵抗現實的殘酷。
▋ 你認為,什麼才是「家」?
《小偷家族》不是一部批判社會的電影,而是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家庭的本質是什麼?」
在這個被「血緣」綁架的世界裡,我們是否能夠接受,那些沒有法律認可的家庭,其實也可以擁有最真摯的愛?
這不僅是柴田家人的故事,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故事。或許,我們都是社會體制下的小偷,在偷取片刻的溫暖,試圖尋找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
「家庭的本質這不僅是柴田家人的故事,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故事。或許,我們都是社會體制下的小偷,在偷取片刻的溫暖,試圖尋找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