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心靈的安居之所08——愛,能否超越血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 是什麼,讓一個家庭成為「家」?


是血緣,還是彼此選擇?

是法律,還是情感?

是社會認可的框架,還是內心深處的歸屬感?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Shoplifters, 2018)正面挑戰這些問題,透過一個看似邊緣的家庭,顛覆我們對於親情的理解。


這部影片斬獲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更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以細膩的視角,訴說了一個關於愛、家庭與社會邊緣人的深刻故事。


▋ 「小偷」與「家族」:一個矛盾的組合?


「小偷」與「家族」,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便形成一種微妙的衝突。


家族應該是互相扶持、關愛的象徵,而「小偷」則帶有社會的不道德標籤。


是枝裕和用這樣的對立,建構出一個不同尋常的家庭模式——

由柴田治領導的「家族」,住在破舊的房子裡,靠著偷竊、詐領保險金和打零工維生。


這個家庭成員包括:

妻子信代,性格強勢卻極具保護力;

奶奶初枝,靠著亡夫的遺屬年金維持生計;

姐夫的妹妹亞紀,在風俗店工作;

還有從超市行竊的治的「兒子」祥太。


他們表面上看似無血緣關係,卻擁有最深的羈絆。


然而,故事的轉折點,來自一個「偷」來的女孩——友里。


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治與祥太發現這名被父母虐待的小女孩獨自待在陽台,於是決定將她帶回家。


他們不是「拐帶」,而是「救贖」,然而這一舉動,也為這個家庭埋下了無法挽回的悲劇伏筆。


▋ 是「偷竊」還是「生存」?


《小偷家族》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對於「偷竊」的道德辯證。


在這個家庭裡,偷竊不是犯罪,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柴田家的人沒有穩定收入,社會體系也沒有給予他們機會。


他們被迫選擇偷竊,但他們並非為了私利,而是為了生存。


值得注意的是,導演並未美化他們的行為,而是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不斷自問:「他們的選擇是錯的嗎?」


祥太在故事的發展中,漸漸對偷竊產生懷疑。


當他發現自己其實並非治的親生兒子,他開始質疑這個家庭的本質:


「如果不能教我分辨是非,那還能算是家人嗎?」


這句話,將整個故事的情感衝突推向極致。


▋ 家庭的真相:血緣 vs. 愛的選擇


電影的高潮,來自家庭的崩解。


警方發現友里失蹤,開始追查柴田家。


隨著真相一層層揭開,我們才知道,這個家族根本不是「家族」——


• 祥太不是治的兒子,而是被遺棄的孩子。


• 亞紀是奶奶已過世的丈夫的私生女,她因家庭不被接納而離家。


• 信代並非祥太的母親,而是因緣際會收養了他。


• 友里雖然遭到親生父母虐待,但法律仍認為她「屬於」原生家庭。


這場法庭與警察的介入,狠狠撕裂了這個家庭。


最令人心碎的,莫過於信代在審訊室裡的最後一幕,她聲嘶力竭地喊著:


「我們之間沒有血緣,但我愛他啊!」


這句話宛如一記重擊,逼迫觀眾思考:到底是「血緣」,還是「選擇」才讓人真正成為家人?


▋ 「溫柔的暴力」:是枝裕和的敘事風格


《小偷家族》並不激烈,不刻意煽情,卻擁有強大的情感穿透力。


這正是是枝裕和的標誌性風格——

用「溫柔的暴力」,將現實的殘酷毫不留情地攤開。


影片的鏡頭語言極為克制,許多關鍵情感都是透過細節展現,例如:


• 治和祥太在海邊的對話,象徵祥太對「父親」身份的懷疑與渴望。


• 奶奶靜靜地躺在房間裡死去,沒有人哭喊,只有默默的接受,彷彿這是日常的一部分。


• 祥太最終選擇被警察帶走,意味著他已經認清了現實,也許真正的「成長」,就是學會放手。


這些細膩的情感處理,讓電影的情感張力在不知不覺間直擊人心。


▋ 結局:現實的殘酷,與愛的餘溫


電影的最後,友里被送回原生家庭,祥太回到社會體系,治和信代則被拆散。


故事沒有童話式的結局,而是忠實反映了現實世界的運作方式——

法律與制度才是決定「家庭」的標準,而不是情感與陪伴。


但最讓人動容的,是最後一幕:


影片的结尾,爸爸送祥太去福利院,車子啟動後,祥太在後座默默向遠處的柴田治喊了聲“爸爸”;


而困在自家陽台的友里,反覆唱着奶奶生前教她的童謠。


▋ 祥太的「爸爸」:遲來的認可,還是告別?


在整部電影中,祥太一直對柴田治的父親角色抱持懷疑。


他學會偷竊,學會依附這個家庭,卻始終沒有真正認同「爸爸」這個稱謂。


然而,在車子駛離的那一刻,他終於喊出了這個詞——這是認可,還是最後的告別?


這一聲「爸爸」,是祥太對過往的回應。


他或許明白了,雖然治不是他的親生父親,但卻曾經給予他溫暖與陪伴。


然而,這聲呼喚來得太遲,因為他們已經無法回到從前的生活。


他沒有跑向治,而是選擇留在福利院,象徵著他已經跨越了這段關係,決定走向法律與社會認可的「正常」道路。


▋ 友里的童謠:家庭的餘音,仍在迴盪


另一邊,友里被送回原生家庭,卻被困在陽台上,無助地唱著奶奶生前教她的童謠。


這一幕殘酷地顯示出——這個法律認可的「家」,比柴田家更像囚籠。


奶奶已逝,家庭已散,但這首童謠依舊留存。


它成為一種記憶的象徵,代表著那個破碎卻溫暖的家族曾經存在過。


儘管社會否定了柴田家,但在友里的心裡,那份愛仍然存在,甚至比她的原生家庭更真實。


▋ 這個結局,究竟是希望,還是絕望?


祥太的「爸爸」,象徵著他終於承認這段感情,卻也選擇離開;友里的童謠,則是一種無聲的控訴,告訴我們這個社會的殘酷。


這是枝裕和最擅長的「溫柔的暴力」,——沒有激烈的衝突,沒有煽情的悲劇,卻在最細微的地方,讓人心碎。


這個家,真的被社會否定了嗎?

或許不然。只要有人記得,這個家就仍然存在。


即使現實讓這個家庭分崩離析,情感的羈絆依然存在。


或許,愛能夠超越血緣,但它卻無法抵抗現實的殘酷。


▋ 你認為,什麼才是「家」?


《小偷家族》不是一部批判社會的電影,而是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家庭的本質是什麼?」


在這個被「血緣」綁架的世界裡,我們是否能夠接受,那些沒有法律認可的家庭,其實也可以擁有最真摯的愛?


這不僅是柴田家人的故事,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故事。或許,我們都是社會體制下的小偷,在偷取片刻的溫暖,試圖尋找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


「家庭的本質這不僅是柴田家人的故事,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故事。或許,我們都是社會體制下的小偷,在偷取片刻的溫暖,試圖尋找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丹咪愛看戲】的沙龍
15會員
126內容數
2025/04/29
在日本熊本經營拉麵店的青年Masato,從小在父親嚴厲與母親早逝的陰影下長大。當父親突然過世,他無意間發現母親留下的日記,帶著對母親過去的思念與疑問,踏上前往新加坡的尋根之旅。在那裡,他透過學習母親家鄉的料理——肉骨茶,逐步拼湊失落的家族記憶,並努力修補因文化隔閡與戰爭傷痕而破碎的親情。
Thumbnail
2025/04/29
在日本熊本經營拉麵店的青年Masato,從小在父親嚴厲與母親早逝的陰影下長大。當父親突然過世,他無意間發現母親留下的日記,帶著對母親過去的思念與疑問,踏上前往新加坡的尋根之旅。在那裡,他透過學習母親家鄉的料理——肉骨茶,逐步拼湊失落的家族記憶,並努力修補因文化隔閡與戰爭傷痕而破碎的親情。
Thumbnail
2025/04/28
▋ 在這個時代,距離成了疏離的代名詞。 我們活在數位社群的距離裡,活在文化差異的距離裡,活在誤解、偏見與競爭的距離裡。 但2014年的電影《米其林情緣》(The Hundred-Foot Journey)卻用一個簡單又美麗的比喻告訴我們:跨越100英尺的距離,也許,就是找到人生真味的起點。
Thumbnail
2025/04/28
▋ 在這個時代,距離成了疏離的代名詞。 我們活在數位社群的距離裡,活在文化差異的距離裡,活在誤解、偏見與競爭的距離裡。 但2014年的電影《米其林情緣》(The Hundred-Foot Journey)卻用一個簡單又美麗的比喻告訴我們:跨越100英尺的距離,也許,就是找到人生真味的起點。
Thumbnail
2025/04/28
在全球瘋狂購物的黑色星期五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連環爆炸,點燃了物流中心每一寸緊繃的神經。 《LAST MILE:全面引爆》不僅是一部緊湊刺激的犯罪懸疑片,更是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出我們身處的現代社會——一個將效率、利益、制度推到極致,卻犧牲了人性和尊嚴的世界。
Thumbnail
2025/04/28
在全球瘋狂購物的黑色星期五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連環爆炸,點燃了物流中心每一寸緊繃的神經。 《LAST MILE:全面引爆》不僅是一部緊湊刺激的犯罪懸疑片,更是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出我們身處的現代社會——一個將效率、利益、制度推到極致,卻犧牲了人性和尊嚴的世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我們生了一個小孩》是一部探討重組家庭血緣關係的電影。故事圍繞著40歲男主角在第二段婚姻中,與第一段婚姻的小孩以及新生命之間的情感變化展開。透過角色間的情感互動,探討了親子關係、親密感以及血緣關係的真相。
Thumbnail
《我們生了一個小孩》是一部探討重組家庭血緣關係的電影。故事圍繞著40歲男主角在第二段婚姻中,與第一段婚姻的小孩以及新生命之間的情感變化展開。透過角色間的情感互動,探討了親子關係、親密感以及血緣關係的真相。
Thumbnail
日本電影《異國日記》和2018年的法國電影《我的巴黎舅舅》,都探討了領養這個主題。這些電影呈現了在家庭成員過世後,主角決定領養孤兒的故事,並探討了愛和家庭的多元化。觀眾可以從中感受到愛的力量,以及對未來的樂觀態度。
Thumbnail
日本電影《異國日記》和2018年的法國電影《我的巴黎舅舅》,都探討了領養這個主題。這些電影呈現了在家庭成員過世後,主角決定領養孤兒的故事,並探討了愛和家庭的多元化。觀眾可以從中感受到愛的力量,以及對未來的樂觀態度。
Thumbnail
《搬家》最厲害的一點是,影片藉一場場轟鬧的騷動,卻在角落裡不動聲色的揭開事實的本質,最終以溫情收尾包裝了迫切成長下的殘酷。片中運用孩童稚嫩和天真的視角,逐漸理解在大人的世界裡,和諧的家庭不保有永久的期限,反而還會經歷爭吵、分開、苦痛的各種回憶
Thumbnail
《搬家》最厲害的一點是,影片藉一場場轟鬧的騷動,卻在角落裡不動聲色的揭開事實的本質,最終以溫情收尾包裝了迫切成長下的殘酷。片中運用孩童稚嫩和天真的視角,逐漸理解在大人的世界裡,和諧的家庭不保有永久的期限,反而還會經歷爭吵、分開、苦痛的各種回憶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Netflix紀錄片《雙面女弒親案》的影評文章,講述了一個涉及家庭和壓力的真實故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Netflix紀錄片《雙面女弒親案》的影評文章,講述了一個涉及家庭和壓力的真實故事。
Thumbnail
導演相米慎二以他經常關注的兒少成長議題,結合溫暖深沉的影像與魔幻寫實風格,成就了電影紅紅豔豔的成長樂章。當思緒在舞蹈、情感在跳躍,穿插其中的意識流長鏡頭,帶領觀眾流向使人迷離、漂泊的汪洋裡,同小蓮一起,擁抱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傷、尋回一些失去的夢,最後回歸探覓電影的主旨:家庭的真實與流動。
Thumbnail
導演相米慎二以他經常關注的兒少成長議題,結合溫暖深沉的影像與魔幻寫實風格,成就了電影紅紅豔豔的成長樂章。當思緒在舞蹈、情感在跳躍,穿插其中的意識流長鏡頭,帶領觀眾流向使人迷離、漂泊的汪洋裡,同小蓮一起,擁抱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傷、尋回一些失去的夢,最後回歸探覓電影的主旨:家庭的真實與流動。
Thumbnail
以一起嬰兒販賣事件為主軸,講述一群社會邊緣人聚在一起,組成幸福卻轉瞬就崩毀的家庭。儘管場景搬到韓國,讓它似乎多了一點不同的化學效應,但不知道是因為並沒有一次從頭看到尾,還是情節真的太像,它所帶來的感觸並沒有原本期待的那麼深刻。
Thumbnail
以一起嬰兒販賣事件為主軸,講述一群社會邊緣人聚在一起,組成幸福卻轉瞬就崩毀的家庭。儘管場景搬到韓國,讓它似乎多了一點不同的化學效應,但不知道是因為並沒有一次從頭看到尾,還是情節真的太像,它所帶來的感觸並沒有原本期待的那麼深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