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式投資與被動式投資是兩種不同的策略。主動式投資依賴基金經理或投資者主動選擇和管理投資組合,目標是超越市場平均表現。相對地,被動式投資則透過追蹤特定指數或市場,獲取與市場同步的回報,通常透過指數型基金(ETF)或指數型共同基金實現。
近年來,主動式基金的表現常常落後於被動式基金。根據《金融時報》報導,2023年美國被動式基金的資產首次超過主動式基金,達到13.3兆美元,顯示投資者對被動式投資的偏好日益增加。
以下列出主動、被動,兩種策略的差異
被動投資的優勢與劣勢
優勢:
- 費用低廉:被動型基金,如指數型ETF,長期下來可節省大量成本。
- 市場平均回報:透過追蹤市場指數(如S&P 500或台灣加權指數),投資者可獲得與市場同步的報酬,無需擔心選股失敗的風險。
- 長期表現穩定:被動投資在長期(10年以上)通常能夠擊敗大部分主動管理基金。
- 透明度高:指數型基金的持股內容公開透明,投資者可輕鬆了解資產配置情況。
- 降低個股風險:透過持有整個市場或產業,可以降低單一股票崩盤所帶來的風險。
劣勢:
- 無法主動避險:當市場進入熊市或泡沫破裂時,投資者無法靈活避開風險資產,導致帳面損失。
- 缺乏靈活性:僅能依照指數成分股調整,無法主動配置到高潛力股票或避開績效不佳的股票。
- 回報受限於市場表現:即使市場估值過高或出現泡沫,指數型基金仍需持有高估值的股票,可能導致未來回報受限。
主動式投資(主題式ETF、主動基金)在市場波動高時的風險
- 選股錯誤風險:
- 主動管理型基金或主題式ETF依賴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但在市場劇烈波動時,個股表現可能不如預期,導致基金績效大幅落後市場。
- 高週轉率與交易成本:
- 在高波動市場中,主動基金經理可能頻繁調整持股,以因應市場變化,導致交易成本上升,侵蝕投資報酬。
- 風險集中:
- 主題式ETF通常專注於特定產業(如AI、電動車、半導體),當該產業遇到逆風(如監管政策、科技泡沫破裂)時,基金可能出現大幅回檔。例如,2022年美國科技股重挫,許多科技型ETF(如ARKK)表現遠遜於大盤。
- 市場時機判斷風險:
- 許多主動基金試圖通過市場時機策略來增強收益,但大多數基金難以準確掌握市場轉折點,反而可能在錯誤的時間點進出市場,導致績效不如被動投資。
- 管理人風險:
- 主動基金依賴基金經理的投資決策,一旦基金經理更換或策略失誤,可能導致績效不穩定。例如,過去表現優異的明星基金,在管理人變更後可能出現績效下滑。
- 績效不穩定:
- 根據標普道瓊指數(S&P Dow Jones Indices)的研究,長期來看,超過80%的主動基金無法持續超越市場,特別是在市場波動劇烈時,許多基金表現不如被動型指數基金。
選擇被動投資,可以讓你不用操作股票,也能獲取穩定報;選擇主動投資,可在特定期間內獲取超額報酬,不過所需要投入的心力也較;綜合上述,投資人可依個人喜好選擇適合的投資策略,搭配適當的資產配置,減低市場波動的不安。
#CFP #財務顧問 #資產配置 #市場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