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部關於樹的紀錄片,片中指出「人造林」是人類用自己的有限的視野做出的蠢事,大自然有再生的能力,只要給他時間...

咖啡店的落葉松
開始自我提問:
1.為什麼這裡要人造林?
2.為什麼要種這樹種?
3.為什麼種得這麼密集?
4.有沒有適度的伐木?
5.為什麼同年紀有的樹這麼小?
6.他們有機會變成百年神木嗎?
這群是「柳杉」民國36年種植,當時的主事者是日本人,柳杉是當時日本國樹...(前面的說明牌寫的)

柳杉
推理當時砍了一大堆「紅檜」,所以有了人造林計畫,以當時的資訊,種植主事者會以自己熟悉的樹種為優先,目的是做為建材/家具使用,只是沒想到後來樹來不及變現,結束日本殖民統治,台灣開始新生活,樹樹們也有新故事,此時我們相遇了~😆
「人造林」的樹樹們容易給我一種悶悶的感覺,也許是杉、松、柏的物種特性,也許是高海拔為了生存必須特別用力(跟我一樣在高山呼吸特別快),相對於松樹(跟土地公一起生活的那群)、茄苳、苦楝...,在平地的樹樹們充滿野與爆發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