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近幾年世界政經局勢的變化,就從國際經貿的視角來看,我們這個世界不再像近二、三十年那樣的平坦,且暢行無阻。取而代之的,它會很快的築起高矮不一的牆,也會建立起或大或小的區塊。這對數十年來人類已經習以為常的「全球化效應」來說,無疑是難以置信的震撼,也是不折不扣的史詩級歷史大事。
川普曾經好幾次在他的政治演說,以及在媒體受訪時,說過許多次。他說,「關稅」(Tariff)是世上最美麗的字彙。他也曾提過,在美國建國之後的一百多年內,「關稅」曾經是他們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當時的國民是不用繳所得稅的。
那是他心目中,美國的光榮歲月。因此他很不滿這樣的好日子已經不在了,而且怪罪先前好幾任政府,更準確的說,是前幾任的美國總統。他認為這是不對的,他不容許他的國家繼續這樣被外國‘’剝削‘’。
他要課徵所有不在美國生產貨品進口關稅,他也已經付諸實施。就是四月初開始端出檯面的「關稅」大招,對象超過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極少倖免的。它引發的震盪症狀,首先就是全球股市史無前例的連續跌停幾天,可見其威力的兇猛。
美國畢竟是個發達經濟體,他們國內當然會有人受到那如海嘯般震波的驚嚇,接二連三的發出警訊。也許,為了暫時穩住這世局,美國隨即暫緩或修正了一些步調,也開展了個別國家的「關稅」談判。最難以想像的,美國也對特定的國家加嚴課徵關稅,而且還逐日加高其百分比。據美國的頭號股市大亨說,這情況已經是戰爭的等級了。
這世局何以致此?
這得回頭檢視二次大戰之後的經濟發展,以及幅度不斷加大的「全球化」進程。從各國賣場隨處可見的跨國品牌市招,展現在發達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景況,基本上是大同小異的。因此,在人們的生活層面,我們就像生活在「地球村」一樣。
由於頻繁的國際經貿活動,衍生出來的貿易糾紛也變得複雜。以致1947年所制定的「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功能就無法支應新時代的需要。因此,全球的共識,遂於1995年成立了「WTO」(世界貿易組織),來取代「GATT」的所有功能,冀望建立一個以規則為基礎的新國際秩序。
雖然法令規章是與時俱進,全球化的速度和深度卻是一日千里。這也得歸因於網際網路和數位科技的普及發達,國際分工更加徹底,外包的盛行,讓各經濟強權得以享受不同國家的人口紅利,人均差異,以及環保意識的落差。造成的結果就是,許多國家成了勞力密集的製造中心,並蛻變為依賴出口的貿易大國。也因此,引發的發達國家失業問題,貿易逆差的爭端,低價傾銷的指控,逐步發展成了今天已經激化了的「地緣政治」摩擦。
西元2011年有一本聞名全球的暢銷書,《The World Is Flat》「世界是平的 」。它的作者是當時已經得過三次普利茲獎的專欄作家佛里曼 (Thomas L. Friedman)。這本書描寫的當時國際貿易情勢,就是徹底全球化的最佳寫照。
全球化(Globalization )的另一個正面結果是,許多原本貧窮的國家,在短時間內變富有了。其實,這現象與經濟學家眼中資本主義的人類活動,並無二致。它充其量,就是「財富的重分配」,只是以國家經濟體為計算單位。
可是,經濟問題,若牽涉到國際政治的考量,影響就複雜許多了。就拿原本就是製造業強權的美國,幾十年累積的貿易逆差,每年形成的貿易赤字超過一萬億美元。換句話說,他們買進貨品所須的外匯,總數遠遠超過他們賣出貨品所賺取的錢,難怪國債已經累積到了幾十兆美元。這是美國長期存在且憂心的議題。
更可怕的,疫情期間美國國內竟然做不出醫療口罩,所需的基礎藥材也須要進口。更讓他們警惕的是,高端的軍用晶片和製造砲彈的所需的鋼材,都須仰賴進口。這些都只是冰山的一角,還有許多戰略物資以及戰略需要的造船,他們的製造能力都已經大幅落後於他們的戰略競爭對手。所以,提高關稅,並不只是要錢,因爲那是要讓美國再度偉大的手段之一而已。
現在,美國和選定各國間的關稅談判已經開始了,相信不同的國家都會逐漸和美國達成某種程度的協議。最終,所謂的「自由貿易」應該不會再存在了,也就是說「全球化」已經名存實亡。取而代之的是各國依據自身需要,制定各式「關稅」政策。各國是自顧自的築起「小院高牆」,或是形成幾個小「社區」團伙,還是走向大「區塊」結盟的對抗,就要看各國的政治考量了。
其實,各國各自做出福國利民的安排,本就無可厚非。再說世界不再是平的,不像以往的暢行無阻,又何妨呢?讓各國或各大洲存在差異,大家和平共存,互取所需,生活不也一樣可以多彩富足!只是一般國民是有必要正確認識到新時代的來臨,在生活開支方面做出適度的調整來因應。
無論如何,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時代,沒有人能置身事外。現在唯一祈望的是,原本已經存在數年的經濟問題,各國領導能夠展現政治手腕和悲憫之心,做出智慧的政治解決。最不希望的是,局勢演變成了激烈國際摩擦,最後以最野蠻暴力的軍事手段化解這棘手的國際政治紛爭。若真的如此,那就是人類的悲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