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傻,想太多真的不好!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再次老生常談,人類是群居的動物,這當然沒啥特別的,其他種類動物不也大部份喜歡群聚!

重點是,人類的特性,只要有群聚,就有可能為私利產生摩擦或是爭奪。這樣的害人,或不利己的人際互動,原始時代都為自身溫飽而滋生。

隨著文明的高度發展,人類的互動進化得更緊密,更為精細。換句話說,人際的互動不只源自為了獲取有形的相互利益,也有不少是為了無形的利益。

當然越是文明的社會,人際的互動就不止是原始時代的「利己」核心,多數人也都會有「利他」的元素在人際交往裡面。至於是否真的「利他」,這還存有不小可議的空間。


善意待人反成他人壓力

社會上不乏假「利他」之名,行「利己」之實的厚黑行徑,而對他人造成傷害。另外,有些是真的為「利他」,但卻給他人帶來很大的壓力。當然,這可能是認知上的誤解,抑或是行使人的個人「感知」使然。無奈的是,現實生活人際互動上,許多造成他人不快的,就因為「過度善意」而不自知。

如果這些人際互動的後續效應,轉變成了他人的情緒反應,或是負面的互動回應,很大程度都會回頭影響到自身的覺察。


舉個例子,給他人過多“善念意圖”,就像放太多乾柴進到爐灶裡一樣。不看當下的火勢,只一味的往裡頭添加。這樣,不看客觀情況的施加,後果不是把火弄熄了,就是突然產生大火往灶口竄,進而燒到燒柴的人。這就是所謂的「回火」(Back Fire) ,或是時下謔稱的「回力鏢」。


想太多造成精神「內耗」

明顯的,這些負面的回應, 勢必造成自身的情緒反應,一般人不會對這樣的情況毫無知覺。多數人都會花不少的時間去想,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久而久之,且嚴重的話,它就形成了自身的精神‘’內耗‘’。

在正常的人際互動裡,本來己身具備的「心理資本」(• 註1), 就是用來支應正常精神耗損的。正常的人際互動,一般人都會用心的,也會因而付出相應的心理負擔。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適時的維持平衡。

但是對於很多人,如果因為個人心理素質緣故,轉變成了精神「內耗」,輕者浪費了自己有限的正能量,重者演變成了憂鬱症或躁鬱症,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心理疾病了。

至於,會有什麼是「內耗」的根源呢?

坊間已經有不少心理學有關「內耗」的論述,其中有一個共通的論點,大都指向主觀的因素。也就是說,許多內耗的根源是來自個人不切實際的「希望」,毫無來由的「對比」,還有明顯謬誤的「認知」

換句話說,大多數人傾向於以自我為中心,向外界傳達自己的意念。同樣的,也以自身的角度,來感知他人對自己的回應。


煩惱是自己‘’想‘’出來的

例如,自己年輕時曾有過的希望,因為自己過去無法如願,遂轉而把希望放在自己小孩身上。完全不顧小孩本身先天的差異,以及時空已然變遷。倘若,這樣不切實際的「希望」一旦變成了失望,進而成了心中的強烈挫折感,到一定程度,就成了自己的精神「內耗」。這類過度的心理負擔,說開了,是自己的腦袋想出來的。

日常生活裡,還有許多自己想出來的煩惱。例如,看到朋友事業順利,有錢有聲望,心裡老是嘀咕,這人條件遠不如自己,怎麼自己發展得這麼不堪?心裡老是堵著一口怨氣,揮之不去。


「過度自省」,「庸人自擾」

再小一點的事,例如,一個多年密切交往的朋友,突然對自己的訊息已讀不回,或根本不讀,而且連續好幾天。因此,自已開始日以繼夜的想,到底是怎麼回事?想想,自己有做錯什麼事嗎?甚至,最壞的可能都一起想了。諷刺的是,他朋友或許只是掉了手機,剛買新的,一時半刻還沒恢復舊機上的社群APP罷了。

類似的事例不勝枚舉,或許有人會強力辯護,「希望」和「對比」本來就是做人做事,進取、積極的動力泉源之一。拿別人當目標學習、惕勵,何錯之有?

說得是沒錯,但問題就出在太「過度」了,那完全忽略了自身的能力差異和其他的因素,以致形成了強大的心理糾結。嚴重時毀了自身的正常作息,失去了其他可以把握的發展契機,讓自己的人生進程捲進了「惡性螺旋」,而難以自拔。


「適可而止」免「內耗」

古有明訓,君子之行為舉止,適可而止(•註2)。要讓自己活得輕鬆愉快,得先管好真正屬於自己的事情。若有能力或是意願‘’管‘’他人的事,就不得不倍加謹慎。而且,千萬得牢記,別人的想法,不必然的會和自己的一樣。

若能理解何時該當「適可而止」,凡事別做得太超過,也別自己想太多,相信就能避免「過度自省」的可能,自然也就能化解產生自身精神「內耗」的來源,做一個陽光、正向的人了。



(• 註1), 「心理資本」,根據學術論述(Luthans, Yourself, & Avolio, 2007), 「心理資本」是一種包含自我效能、樂觀、希望與復原力的正向心理狀態

(•註2),「適可而止」,語出宋朝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鄉黨》。原指「不多食」,後來引申為做人做事,做到恰到好處就該停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安立格的沙龍
235會員
237內容數
候鳥歸來,歷盡滄桑,回首憶往: [職海浮沉--雲層裡的風暴]早期職場點滴實錄。 [陪伴孩子的童年]放棄職涯升遷,陪伴孩子童年。 [隱形經營者]澳洲經商實錄。 [異樣思維的激盪]冷眼旁觀評論,針貶時弊。 [安立格散文集錦]天馬星空,文藝創作。 [短歌天涯路]心理,感知,哲學薈萃。 [獅子山下煙雲]香江記憶,回首前塵。
安立格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4
綜觀近幾年世界政經局勢的變化,就從國際經貿的視角來看,我們這個世界不再像近二、三十年那樣的平坦,且暢行無阻。取而代之的,它會很快的築起高矮不一的牆,也會建立起或大或小的區塊。這對數十年來人類已經習以為常的「全球化效應」來說,無疑是難以置信的震撼,也是不折不扣的史詩級歷史大事。 嚴格說來,這樣的
Thumbnail
2025/04/14
綜觀近幾年世界政經局勢的變化,就從國際經貿的視角來看,我們這個世界不再像近二、三十年那樣的平坦,且暢行無阻。取而代之的,它會很快的築起高矮不一的牆,也會建立起或大或小的區塊。這對數十年來人類已經習以為常的「全球化效應」來說,無疑是難以置信的震撼,也是不折不扣的史詩級歷史大事。 嚴格說來,這樣的
Thumbnail
2024/12/03
人都喜歡「自由」,若能獲得完全的「自由」,將會是人生最大的樂事。只是人類是群居的動物,「自由」是不可能漫無邊際的。因此,吾人必須要有一定的「自律」,才能達到最大程度的「自由」。 完全的「自由」,必須是在沒有任何社會框架的制約,最理想的是獨自一人,最好是自由悠遊在大自然裡。但是,即便是這樣的生活條件
Thumbnail
2024/12/03
人都喜歡「自由」,若能獲得完全的「自由」,將會是人生最大的樂事。只是人類是群居的動物,「自由」是不可能漫無邊際的。因此,吾人必須要有一定的「自律」,才能達到最大程度的「自由」。 完全的「自由」,必須是在沒有任何社會框架的制約,最理想的是獨自一人,最好是自由悠遊在大自然裡。但是,即便是這樣的生活條件
Thumbnail
2024/11/26
首先為近幾年“職場霸凌”受害者不幸往生,表示哀悼和不捨。希望他們能得到安息,更希望他們的受難,能夠喚醒後人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希望給有權勢的單位和個人一個警惕,天理昭昭,公義終將彰顯。 也是近幾年才得到部份改善的職場或特定場域「性騷擾」案件,也就是“Metoo”事件,要不是許多受害者站出來,捍衛自己
Thumbnail
2024/11/26
首先為近幾年“職場霸凌”受害者不幸往生,表示哀悼和不捨。希望他們能得到安息,更希望他們的受難,能夠喚醒後人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希望給有權勢的單位和個人一個警惕,天理昭昭,公義終將彰顯。 也是近幾年才得到部份改善的職場或特定場域「性騷擾」案件,也就是“Metoo”事件,要不是許多受害者站出來,捍衛自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再次老生常談,人類是群居的動物,這當然沒啥特別的,其他種類動物不也大部份喜歡群聚! 重點是,人類的特性,只要有群聚,就有可能為私利產生摩擦或是爭奪。這樣的害人,或不利己的人際互動,原始時代都為自身溫飽而滋生。 隨著文明的高度發展,人類的互動進化得更緊密,更為精細。換句話說,人際的互動不只源自為了
Thumbnail
再次老生常談,人類是群居的動物,這當然沒啥特別的,其他種類動物不也大部份喜歡群聚! 重點是,人類的特性,只要有群聚,就有可能為私利產生摩擦或是爭奪。這樣的害人,或不利己的人際互動,原始時代都為自身溫飽而滋生。 隨著文明的高度發展,人類的互動進化得更緊密,更為精細。換句話說,人際的互動不只源自為了
Thumbnail
我們很容易問為什麼,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還常思考生命的本質、存在的意義。 成為「為什麼專家」,有時卻是問題製造者,就像本書破題即言:「假如我們可以像動物一樣思考,一切是否會變得更美好?」
Thumbnail
我們很容易問為什麼,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還常思考生命的本質、存在的意義。 成為「為什麼專家」,有時卻是問題製造者,就像本書破題即言:「假如我們可以像動物一樣思考,一切是否會變得更美好?」
Thumbnail
不管從演化上或從心理學的研究都證實,我們很容易受環境或人與人相處的情境所左右,只有認清這些迷思,然後時時提醒自己,才比較有可能超脫這些本能的影響。
Thumbnail
不管從演化上或從心理學的研究都證實,我們很容易受環境或人與人相處的情境所左右,只有認清這些迷思,然後時時提醒自己,才比較有可能超脫這些本能的影響。
Thumbnail
近期休憩時間被Youtube推薦看了知名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 Man的片段。 裡頭諜對諜或分組競賽的有趣搞笑企劃,讓身為創業業者的我在面對目前疫情與通膨雙壓力下,有了許久不見的大笑。 大笑之後,突然覺得目前國際發生的兩大紛爭俄烏與以色列槍擊,跟這些競賽節目或活動都有某方面雷同,而歷史似乎也不斷
Thumbnail
近期休憩時間被Youtube推薦看了知名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 Man的片段。 裡頭諜對諜或分組競賽的有趣搞笑企劃,讓身為創業業者的我在面對目前疫情與通膨雙壓力下,有了許久不見的大笑。 大笑之後,突然覺得目前國際發生的兩大紛爭俄烏與以色列槍擊,跟這些競賽節目或活動都有某方面雷同,而歷史似乎也不斷
Thumbnail
人類自古,從小時候教養、學校教育、到出社會後的歷練,無不要求人們一定要恪遵群體生活,和大家的共同理念相互依存,但我只記得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沒有人應該為了融入群體而犧牲自我的特質,因為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沒有一個人的個性是大家,而且每個人都是自私的,這沒有不好,因大家生也一個人,死也一個人。
Thumbnail
人類自古,從小時候教養、學校教育、到出社會後的歷練,無不要求人們一定要恪遵群體生活,和大家的共同理念相互依存,但我只記得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沒有人應該為了融入群體而犧牲自我的特質,因為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沒有一個人的個性是大家,而且每個人都是自私的,這沒有不好,因大家生也一個人,死也一個人。
Thumbnail
人們是群居動物,所以大家都無法擺脫群居 但我真的不喜歡群居生活,一群人在一起熱鬧是熱鬧 但是熱鬧過後,還剩下甚麼? 就只是更空虛而已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人跟人之間會有需要陪伴的事情 只覺得好像大家都說: 當一個人迷惘時,需要另一個人的告誡 可是人們的告誡有時又不會太中肯,因為夾雜著感情因素
Thumbnail
人們是群居動物,所以大家都無法擺脫群居 但我真的不喜歡群居生活,一群人在一起熱鬧是熱鬧 但是熱鬧過後,還剩下甚麼? 就只是更空虛而已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人跟人之間會有需要陪伴的事情 只覺得好像大家都說: 當一個人迷惘時,需要另一個人的告誡 可是人們的告誡有時又不會太中肯,因為夾雜著感情因素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神經幾乎沒有意識地不斷進行模仿的舉動,周遭的人做某些動作,我們腦中控制那動作的神經元也會被活化,這種本能的模仿是群居生活的人類生存的條件,幫助我們與其他人類建立連結,產生彼此是自己人的情境,因為我們的祖先在大草原狩獵時代中,若被團體排斥,與別人不一樣就無法獨自存活,雖然到了文明的現代,被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神經幾乎沒有意識地不斷進行模仿的舉動,周遭的人做某些動作,我們腦中控制那動作的神經元也會被活化,這種本能的模仿是群居生活的人類生存的條件,幫助我們與其他人類建立連結,產生彼此是自己人的情境,因為我們的祖先在大草原狩獵時代中,若被團體排斥,與別人不一樣就無法獨自存活,雖然到了文明的現代,被
Thumbnail
人類是群居的社會,這是一個事實,一個現象,為什麼會是如此?我們來探討一下。 《第一種看法》:   人類可能發現如果大家一起生活,彼此有個照應,比一個人單獨生活要好一點,所以會形成群體社會。這種說法是從理性的角度來剖析,當然是合理的,但是這是正確答案嗎?  《第二種看法》:  如果把人隔離開來,放到
Thumbnail
人類是群居的社會,這是一個事實,一個現象,為什麼會是如此?我們來探討一下。 《第一種看法》:   人類可能發現如果大家一起生活,彼此有個照應,比一個人單獨生活要好一點,所以會形成群體社會。這種說法是從理性的角度來剖析,當然是合理的,但是這是正確答案嗎?  《第二種看法》:  如果把人隔離開來,放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