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 為你推薦的播放清單,讓你彷彿遇見一位懂你的老朋友。
YouTube 根據你過往觀看習慣推播內容,有時真的讓人一滑就是半夜三點。 這些便利的功能,建立在「個人化推薦」的演算法上。 它們分析你的每一次點擊、每一次停留的時間、每一個按下的愛心。 目的是提供你「你最有可能喜歡的內容」。
它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的喜好、習慣,
甚至情緒,起初時候像是一位貼心的好友。
久而久之,它甚至不再只是映照,而是開始塑造你
—— 讓你更愛某種音樂、更容易認同某類觀點,甚至更願意相信某個人或是某件事。
你知道什麼是「演算法」嗎?
簡單來說,演算法就像是一套複雜的計算公式,它會根據你每天在網路上的行為觀察你點了什麼影片、停在哪個貼文上比較久、按了哪些讚來幫你「分類」,貼上一個個標籤,比如「你喜歡悲傷情歌」、「你最近可能心情低落」、「你常關注3C商品」、「你喜歡吃甜點」等等。
這些標籤會被用來預測你下一步會做什麼、想看什麼、可能會買什麼。
所以,你會覺得 Spotify 很懂你,會覺得網購平台總是推薦你正想買的東西。 但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你看見的世界已經被這些標籤給「篩選」過了。
黑暗中,它一直在窺伺你
2018 年,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被揭露竊取 Facebook 用戶資料,
並運用心理分析模型,影響美國總統選舉和英國脫歐公投。 不是用謊言控制你,而是用「你自己」控制你。 你的焦慮、你害怕失去的東西、你喜歡被怎樣說服, 這一切都被轉化為選舉廣告的利器。
像是 TikTok、Facebook、Instagram 等平台,也都設計了極為精準的演算法,
能判斷你此刻的情緒傾向,並持續推送符合你情緒狀態的內容。
當你感到孤單,它給你悲傷的音樂和療癒短片;
當你焦慮,它推給你焦慮的故事、各種快速成功的提案, 讓你更不安、更忍不住一直滑下去。
這不是為了讓你好轉,而是為了讓你停不下來。
因為情緒越強烈、波動越大,你停留的時間越長、點擊越多,平台賺得越多。
我們以為是在打發時間,卻可能正在被設計好的情緒劇本牽著走。
原本只是想滑個幾分鐘放鬆一下,結果心情卻比原本更沉重, 但你說不上來為什麼,只是感覺,好像被什麼東西「困住了」。
我們真的還自由嗎?
起初,演算法的出現,是為了讓我們在龐大的資訊海中更快找到所需。
找到想買的商品、想聽的音樂、想追的劇。 它是為了提高效率、優化體驗、促進商業行為而生的。
但正如那些曾經深愛你、最了解你的人,也往往最有可能傷害你一樣, 當一個系統對你的偏好、情緒、慣性瞭若指掌, 它也就擁有了控制你的鑰匙。
理解本應是通往連結的橋樑,但當理解不再是出於善意,而是用來預測與操控, 我們就不再是使用者,而是被設計的一環了。
我們是否正悄悄被困在演算法編織的舒適泡泡裡? 它讓你安心,但也讓你失去多元視角的可能。 它幫你選擇,但也可能讓你失去選擇的意識。
自由不一定是在某天被粗暴奪走,
有時,是在你每一次默默滑過螢幕時,一點一滴流失的。
如何與演算法共存?
很遺憾的是也許我們再也無法回到沒有演算法的時代了。
但我們可以做的,是意識到它的存在。
在接受「它懂我」的同時,也提醒自己: 你也可以選擇「去理解它」,
甚至,主動與它拉開一點距離。
例如偶爾聽聽不同風格的音樂、閱讀與你價值觀不同的文章、
偶爾手動搜尋而不是點開推薦。
讓自己重新成為「選擇」的主體,而非「被選擇」的對象。
也許,我們還可以試著回到一些比較「不效率」的方法:
像是走進一家沒去過的書店,翻翻不會跳出「猜你喜歡」的紙本書; 又或者,走進街角的店家,和老闆聊兩句,認識一些不是經由「你可能認識的朋友」推薦而來的人,再走進實體店面決定買不買那件衣服或一杯咖啡。
那些需要你花時間、用眼睛觀察、用身體感受的過程, 才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選擇過程。
別忘了,人生大多數的美好時刻,常常是不可預測的
人生有趣的地方,不就在於那些突如其來的美好、
那些原本沒在計畫中,卻讓你怦然心動的片刻嗎?
如果我們只是順著演算法餵養的內容,一步步活成它預測中的模樣,
那麼那些原本可能發生的「意外驚喜」、「靈光一現」、「全然不同的選擇」, 是否就被悄悄抹去了?
人,應該是能自由地選擇、自由地迷路、自由地探索,
而不是被一連串標籤堆疊出來的版本。
願我們都有勇氣和智慧來辨識,去走出被預測的軌道,去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幫我按個愛心或分享給也在演算法世界裡載浮載沉的朋友。你我都是使用者,但也可以是醒著的那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