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後,我就特別喜歡買書。
倒不一定是為了內容,有時候只是單純喜歡那本書的樣子——封面設計、紙張質感、字體的排列,甚至是翻頁時傳來的氣味。一本書就是一件細緻的作品,而我,單單是翻開它,就感到幸福。那是一種很純粹的喜悅。

書堆在地上,也堆進了生活
那時候,買書是輕鬆的事。只要喜歡,就帶回家。不過,家裡的空間有限,收書的難題總在慢慢浮現。
後來結了婚,有了孩子,屋裡的樣子也跟著改變。除了我和先生的書,還多了孩子的玩具、小車車、布偶……有些書沒地方放,乾脆堆在地上。有一陣子,還常常得面對孩子亂撕、亂畫書的意外。那時候,我不太敢再買書了。買了也不安心。
重拾閱讀,也重拾支持的心意
一晃眼,七年過去了。孩子們漸漸懂事,也開始學會愛惜書本,家裡也終於慢慢恢復了一點秩序。我才又開始想起「買書」這件事,也想念那種挑書、翻書的快樂。更想再一次,用實際行動支持那些認真做書的人。
不過,收納的問題還是在。後來讀到一本收納書,裡面有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不要把書當成財產,而是把閱讀當作一場講座或課程。」那句話讓我想了好久。也許,一本書不一定要長久留在我們家,它只要被好好讀過,就已經完成它的使命。
書的離開,不是失去,而是流動
於是,我開始慢慢整理舊書。有些拿去二手書店,有些捐出去,也有些送給身邊的朋友。還有幾本,靜靜地放上漂書架,期待它們能再與別人相遇。不是為了斷捨離,而是希望它們能繼續流動、被看見、被喜歡。
這麼一來,家裡多了不少空間,我也能繼續買書,繼續閱讀。這些年來,數位出版的形式也越來越多了,閱讀不一定非得是紙本書。我開始接觸電子書、線上課程,甚至有時候單純付費支持一位內容創作者。那份支持的心意,和以前一樣。
給自己的新年禮物
去年跨年夜,我給自己一個小小的任務:「走進書店,直覺地選下一本吸引我的書,當作新年禮物。」這個儀式感很簡單,卻讓我開心了好幾天。
現在的我,努力讓閱讀變成一種流動的生活節奏。珍惜每一本來到我手中的書,好好地讀,也在它還美的時候,讓它繼續出發。願它能在不同的地方,遇見不同的人,繼續帶來故事與想法。而我,也會帶著這些片段,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