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世代深層次的隱憂
D.S.
AI技術的快速發展引發對其潛在威脅的關注,尤其涉及聖經中關於「假先知」的末世預言。
以下結合聖經經文與基督教領袖的觀點,分析AI是否可能成為迷惑世人的工具,並破壞神人、親子及人際關係:
一、聖經中「假先知」的特徵與AI的潛在關聯
- 行「大神蹟」迷惑世人
- 聖經預言末後世代將有假先知「顯大神蹟、大奇事」,甚至可能「迷惑選民」(馬太福音24:24)。
- AI的「類神蹟」能力:AI已能生成逼真的虛擬內容(如深度偽造影像、自動生成宗教文本),甚至被提議用於「重寫聖經」或創造新宗教經典,此舉可能模糊神聖啟示與人造資訊的界線。
例如,哈拉瑞(Yuval Harari)主張以AI編寫「普世宗教聖書」,被基督徒批評為試圖取代神的話語。
- 為「敵基督」造神並取代真神地位
- 啟示錄13章描述假先知將為敵基督立像,使其「有生氣、能說話」,並要求世人膜拜(啟示錄13:14-15)。
- AI技術的「造神」潛力:現代AI可創造擬真機器人或虛擬偶像(如「AI福音歌手JC」),若過度崇拜此類技術產物,可能使人心遠離真神,轉向「數位神」的偶像化崇拜。
例如,馬斯克(Elon Musk)提及的「數位神」概念,被視為對神主權的挑戰。
- 篡改真理與扭曲聖經權威
- 聖經嚴禁增刪神的話語(申命記4:2;啟示錄22:18-19),但AI若被用於改寫聖經(如純素版創世記或政治中立化經文),可能成為「虛假教義」的傳播工具。
- 牧者警告:基督徒作家詹姆士·拉瑟(James Lasher)指出,撒但常引誘人尋找「替代聖言」的新方法,而AI生成經文的行為正符合此模式。
二、AI對神人關係與人際連結的威脅
- 削弱人對神的倚靠
- 聖經強調「智慧從神而來」(雅各書1:5),但AI的「超智能」特質可能使人誤將技術視為終極答案,忽略禱告與靈性追求。
例如,過度依賴AI助理(如Siri)解答生活難題,可能取代信徒「求告神」的習慣。 - 牧者觀點:華萊士·亨利(Wallace Henley)警告,科技便利可能使人「忘記神的至高地位」,陷入「缺乏信託上帝」的危險領域。
- 破壞人際關係的「溫度」
- AI代理(如虛擬伴侶、聊天機器人)雖能模擬情感互動,卻無法提供真實的「同理心」與「屬靈陪伴」。
例如,口譯員黃致潔指出,人際溝通需即時理解語境與情感,而AI僅能機械式對應。 - 聖經的「關係本質」:神創造人心「為上帝而造」(傳道書3:11),人際連結需基於「愛與犧牲」,此為AI無法取代的屬靈價值。
- 家庭與親子關係的疏離
- 若父母過度依賴AI工具(如自動化教養程式),可能減少與子女的實際互動,導致親情淡化。
聖經呼籲「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箴言22:6),此過程需親身引導而非演算法。
三、解方:回歸聖經原則與屬靈辨別力
- 堅守聖經權威
- 基督徒需確信「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提摩太後書3:16),抵禦任何篡改經文的嘗試,並以真理辨別AI內容的真偽。
例如,教會領袖康RJ(RJ Kang)提醒,不可因AI工具忽略「禱告尋求神旨意」的核心。
- 培養「屬靈智慧」而非依賴「人工智慧」
- 聖經區分「屬世智慧」與「神的智慧」(哥林多前書3:19),後者需透過敬虔生活與默想神話語而得。信徒應追求「基督的智慧」,而非盲目推崇AI的智力表現。
- 重建人與人的真實連結
- 教會需強調「面對面團契」與「彼此相愛」的實踐(希伯來書10:25),並善用AI為輔助工具而非取代人際互動。
例如,「人機協作」,但最終需以人腦把關溝通中的「恩典與智慧」。
結論
AI技術本身非邪惡,但其應用若偏離神的心意,可能成為「假先知」迷惑世人的媒介。信徒需警醒於聖經預言,以屬靈辨別力抵禦技術濫用,並在「人機共存」的時代中,堅守「以神為中心」的生命根基。
正如傳道書3:11提醒:「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關鍵在於將科技置於神的掌管之下,而非任其顛覆神人與人際關係的本質。
G.K.
Key Points
- AI 可能被視為末世假先知的工具,但研究顯示它更可能是被利用的技術,而非聖經預言中的具體人物。
- 聖經經文如馬太福音 24:24 和帖撒羅尼迦後書 2:9-10 警告欺騙,與 AI 的潛在風險(如深度偽造)相關。
- 牧師們的觀點分歧:部分人擔心 AI 可能破壞神人關係,另一些人認為它只是中性的工具。
- 這一話題存在爭議,需謹慎辨別,特別是對親子與人際關係的影響。
簡要分析
AI 是否是末世假先知
AI 本身並非聖經中預言的假先知,因為聖經通常將假先知描述為人類,而非技術。
然而,AI 的欺騙性功能(如生成虛假信息或深度偽造)可能被用來迷惑世人,與聖經對末世欺騙的警告相符。
研究顯示,AI 更可能是魔鬼利用的工具,而非直接的敵基督。
聖經依據
聖經經文如 馬太福音 24:24 提到假先知會顯大神蹟迷惑人,AI 的技術能力(如深度偽造)可能符合這種描述。帖撒羅尼迦後書 2:9-10 也提到「不義的誘惑」,AI 的偏見和虛假輸出可能加劇這種風險。
牧師與基督教觀點
部分牧師擔心 AI 可能成為現代偶像,破壞神人關係,如 byFaith 文章 警告 AI 可能創造「看得見的偶像」。
但也有觀點認為 AI 是中性的工具,關鍵在於如何使用,如 Christ Over All 文章 強調聖經為真理標準。
對關係的影響
AI 可能削弱親子與人際關係,例如過度依賴數位工具減少真實互動,但這取決於使用方式。部分牧師提醒,AI 若被視為權威,可能干擾與上帝的直接連結。
詳細報告
本文基於聖經經文和牧師們的觀點,深入探討 AI 是否符合聖經中預言的末後世代假先知,以及是否為魔鬼迷惑世人的伎倆,特別關注其對神人、親子和人際關係的潛在影響。以下為全面分析。
聖經經文的相關性
聖經中多處提到末世假先知和欺騙,以下經文與 AI 的討論密切相關:
- 馬太福音 24:24:"因為假基督和假先知將要起來,顯大神蹟大奇事,若可能的話,甚
至要迷惑選民。"
這段經文強調假先知會透過偽造的神蹟和奇事來欺騙。AI 的能力,例如生成深度偽造(deepfakes)和虛假信息,與這種欺騙性行為相符。
例如,2021 年,AI 技術被用來生成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的深度偽造視頻,替換他人形象,見 CNN 報導。研究顯示,96% 的線上深度偽造為色情內容,進一步凸顯其潛在危害,見 ABC News 報導。
- 帖撒羅尼迦後書 2:9-10:"那惡者的來臨,是照撒旦的運作,在各種大能的奇事和欺
騙的異象中,並在一切不義的誘惑中,誘惑那些滅亡的
人。他們滅亡是因為他們不領受愛真理的心,使他們得
救。"
這裡提到「不義的誘惑」,AI 可以被用來製造虛假的「異象」或「奇事」,尤其是在視覺和聽覺上的欺騙。
AI 的「幻覺」(hallucination)問題,例如 Google 的 Gemini(原名 Bard)錯誤聲稱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了第一張外星行星照片,導致 Alphabet 市值損失 1000 億美元,見 CNET 報導,這類錯誤可能加劇對真理的誤解。
- 約翰一書 4:1:"親愛的弟兄啊,凡有靈的,不要信他,只管試驗那些靈,是從神來的
不是,因為世上有了許多假先知。"
這段經文提醒信徒要「試驗那些靈」,AI 作為一個人造的「靈」,其輸出和影響力也需要被審查和測試。
例如,OpenAI 的 ChatGPT 被發現存在系統性左翼政治偏見,見 Washington Post 報導,這可能影響其在宗教或倫理討論中的可靠性。
這些經文強調了辨別真偽的重要性,並警告人們要小心假先知和欺騙性的技術。
牧師與基督教觀點的分析
牧師們和基督教學者對 AI 的看法存在分歧,以下為主要觀點:
此外,Reddit 上的討論(r/theology,2023)也提到,使用 AI 解釋聖經需謹慎,因其可能帶有偏見或錯誤,見 Reddit 討論,這與約翰一書 4:1 的「試驗靈」呼應。
AI 對神人、親子和人際關係的影響
AI 的潛在危害包括以下幾點:
- 神人關係:AI 若被視為權威或偶像,可能削弱人們與上帝的直接連結。例如,byFaith 文章警告 AI 可能成為「家庭神明」,與詩篇 115:4-8 的偶像崇拜警告相符。2024 年,NPR 報導了 AI 用於模擬死者(如深度偽造),可能被視為替代上帝的角色,見 NPR 報導。
- 親子關係:AI 的過度使用可能減少真實互動,例如兒童依賴數位工具而減少與父母的對話,這可能削弱親子關係的深度。
- 人際關係:AI 驅動的社交媒體和虛擬互動可能取代真實人際關係,導致社會孤立或淺層連結。例如,AI 的聊天機器人被用於模擬宗教儀式(如懺悔),可能削弱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見 Premier Christianity 報導。
這些影響取決於 AI 的使用方式,基督徒被呼籲以聖經為標準,謹慎辨別。
結論與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AI 具有成為假先知的潛在風險,因為其欺騙性功能可能被用來迷惑世人,並可能破壞神人、親子和人際關係。然而,AI 本身並非聖經預言的假先知,而是可能被魔鬼利用的工具。基督徒應謹慎使用 AI,依據聖經真理(如馬太福音 24:24 和約翰一書 4:1)進行辨別,並參與 AI 開發以確保其符合基督教倫理。
Key Ci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