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到一些創業趨勢分析、政府補助介紹的文章,腦中一直有個聲音浮現出來:創業的門好像越來越多、資源也越來越可見,但真正想做點什麼的人,還是常常卡在「我該做什麼才對?」的起點。
不是不想創業,而是那個「要做什麼」的選擇,常常沒有一個自然浮現的答案。大多數人也不是不知道要評估市場、不要跟風、要有差異化這些道理,但問題是,有時候就算知道這些,也還是找不到一個自己想長期投入的方向。
我自己其實也常想:那些被拿出來當成功案例的創業故事,真的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定位和策略嗎?還是後來才慢慢變成那個樣子?我們現在看到的創業建議,很像是已經走完的人往回看、總結出來的一套「公式」。但對於還站在入口、甚至還不知道門在哪裡的人來說,那些公式,可能有點遠。政府補助真的很多,但也很選擇性
現在的創業補助確實不少,只要稍微搜尋,就能找到不少單位提供資金或輔導支援。不過看久了會發現,這些資源雖然看似豐富,實際上還是集中在特定類型的創業上。
以下幾個補助方案是我目前看到比較具代表性的:
- SBIR(中小企業創新研發)
提供給資本額1億以下、員工不到200人的企業,金額大約在100萬到500萬之間。重點是要有創新技術或能證明有市場潛力的研發內容。 - SIIR(服務業創新研發)
針對已營運兩年以上的服務業公司,提供150萬到550萬的補助,前提是要有完整財報、公司體質健康,而且有具體的創新計畫。 - SITI(台北市產業發展補助)
台北市自己推出的創業補助,最高補助100萬,主要希望扶植設立在本市、並具有創新特質的公司,有帶動地方產業發展的潛力。
這些制度表面上是「鼓勵創新」,但實際上也隱含著某種選擇性:你必須是符合政府期待中那種「有技術、有潛力、有報表」的創業者。如果只是想開一間有風格的書店、做一個偏鄉教育的小服務,可能就不太在這些政策的優先順位裡。
所以,創業不是沒有支援,而是要知道「哪種創業比較容易得到支援」,這背後也反映了政策偏好的產業方向。
資料來源:新創圓夢網
我們是不是對創業的起點想得太理想?
有時候我會懷疑,我們是不是太過強調創業之前要先把所有問題想清楚?像是:
- 你是不是夠有熱情?
- 你能不能承受壓力?
- 你想創什麼、為什麼想做、要怎麼賺錢?
這些提問其實都蠻合理的,只是也很容易讓人因為「想不出答案」而覺得自己不適合創業。但其實也許有些人就是做了才發現自己熱愛、有興趣、能堅持。
所以我開始覺得,創業的起點也許不應該是「想通了才開始」,而是「可以從模糊裡嘗試一點什麼」,慢慢邊做邊清晰。像是先接案、開一個小帳號試試看反應、做一個免費試聽課程之類的,這些都是低成本測試,也讓自己對市場和自我定位有更多真實感。
趨勢、成功案例與補助,會不會也讓人陷入焦慮?
這幾年很多創業建議會提到要掌握「市場趨勢」,舉例常見的有:
- 健康導向:低糖食品、機能飲品、健身教練服務等
- 數位轉型:線上課程、雲端工具、行銷顧問等
- 環保永續:再生包裝、綠色電商、永續時尚品牌等等
聽起來每一個都很合理,但也讓我覺得哪裡怪怪的。因為當趨勢變成大家都知道的顯學,它還算是趨勢嗎?或者說,那還是創業者的機會點嗎?
更進一步想,政府補助、輔導資源也幾乎都壓在這些「熱門」產業上,這樣的結構會不會也間接排除了那些不夠「科技」、「創新」、「永續」的微小創業?比方說社區裡的手工甜點、在地教育工作室、獨立出版品牌⋯⋯這些也許規模不大,卻很有價值,但制度上似乎沒那麼願意投資這種創業。
我們一邊鼓勵年輕人創業,一邊又設定了很多看不見的創業「模板」,要有科技性、要有規模潛力、最好還要能上新聞。那對於那些只是想慢慢走、深耕一小塊土地的人來說,創業的入口會不會早就被預設擋掉了?
也許該問的不是「怎麼開始」,而是「可以怎麼試」
我現在比較不急著回答「創業該從哪裡開始」這個問題。因為好像沒有一個真的適合所有人的答案。如果非要說,我反而會比較想問自己的是:
- 有沒有什麼事,是我現在就可以小規模試試看的?
- 有沒有哪個方向,是我不做會有點遺憾的?
- 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讓我在不投入太多資源下開始嘗試?
如果這些答案有一點點輪廓,也許那就是一種開始了。而那些趨勢報告、補助計畫、成功案例,也許都不是用來指引我該怎麼走,而是當我走出第一步後,偶爾可以回頭查找的一些數據。
關注我的其他Blog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