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工程師的一天:在靜默中構築秩序與自由

極簡工程師的一天:在靜默中構築秩序與自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陽光穿透大片落地窗,灑在被白色與木質調和出的空間中。綠色植物靜靜地倚在牆角,像是陪伴而非裝飾。空氣裡瀰漫著剛沖好的耶加雪菲香氣,低低的 Lofi HipHop 節奏如溪流般流淌。

一位穿著棉麻長袖衫、顏色素雅的工程師坐在窗邊的書桌前,沒有任何商標,也沒有多餘的縫線。他的雙眼專注地看著 Dracula 配色的 Vim 編輯器,像是在聽一位老友述說故事。他的手指輕敲鍵盤,每一行程式碼彷彿不是寫出來的,而是被「釋放」出來的——像是早已存在於大腦深處,大腦已經內建編譯器,而程式碼只是順著神經末梢與節奏流向這個世界

他不使用過度包裝的工具,不需要 GUI 的干擾。他只信任三件事:C、Go、Rust。他說,這三種語言,是與機器對話的最純粹聲音。他不追逐最新的 IDE 或複雜的框架,只使用 Vim,配上 Vim Plug 與 GitHub Copilot。這不是固執,而是一種極致的選擇,像職人只用一把經年老刀。

他的開發機是一台乾淨至極的 MacBook,只安裝從 macOS App Store 精選下載、容量小於 50MB 的付費 App,避免系統雜質干擾思緒。他開啟 iCloud 的 E2EE 高級資料保護 ADP,整顆 SSD 也啟用加密。對他來說,資訊安全不是附加功能,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他極少使用觸控板,幾乎所有操作都透過鍵盤完成,常用的是 Cmd + Space 叫出 Spotlight,快速打開檔案與 App。他相信,簡約的操作可以延伸專注力的壽命。

桌上放著一本 Moleskine 的筆記本,裡面畫滿了他的心智圖與軟體結構筆記,每一頁都像是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他的程式碼一律使用 Git 管理,每次檢視檔案前,他都會先確認 Git 狀態,確保程式碼沒有被未預期的更動。開發環境與量產環境則全數以 Docker Compose 管理,從模組啟動到依賴設定皆可重現,他只相信 Infrastructure as Code,他相信可重複與可預測是工程的基本功。咖啡杯一律遠離他的 MacBook,這是他堅持的工作習慣之一,像保護最信任的夥伴那樣謹慎——因為他曾經親眼見證到別人的慘劇,那台筆電從此之後似乎在散熱時都會發出融合金屬的咖啡氣味。

不是為了展示,而是為了與自己對話。牆上貼著一張手寫的便條紙:「在靜默中構築秩序與自由。」

他不是隱世的苦行僧,而是一位陽光下的靜修者。

每當專案編譯,他就站起身,拿起咖啡,走到窗邊望向遠方。這時的他不是等待,而是在可知:程式碼將如期運行。因為在他的世界裡,沒有「編譯錯誤」,只有邏輯還沒沈澱。

午後,他會花五分鐘整理筆記,關掉螢幕,讓自己與自然同頻率呼吸。他相信:軟體工程,不只是腦力活,更是一種生活的修行。

他說,這樣的生活,不是為了效率,而是為了靜靜地,寫出一行對得起世界的程式碼。

有時,鄰近的獨立開發者會帶著筆電來拜訪。他們在同一張木桌邊各自工作,不交談,只用 IRC 交談——就算坐在隔壁也是如此,因為他們都是 I 型人格(Introverts),只有鍵盤聲交織成節奏。有時他們會交換筆記,對某段演算法進行辯證,那種對話不是爭論,而是禪修。他們稱這張桌子為「靜默聯盟的祭壇」。

夜幕低垂,城市燈光在玻璃上浮現。他關上 Vim,儲存最後一次更動,並在心中默念那句自創的開發禱詞:「願我的程式碼,如水流入萬物,簡潔、準確、無聲而強大。」然後,他喝完最後一口咖啡,伸展雙手,關上筆電。

這不是結束,而是明天靈感的種子。

avatar-img
Stan Wu 吳信典
12會員
81內容數
我是 Stan Wu 吳信典。 我相信:「我們從程式設計的邏輯世界走來,以為萬物都能被預測與控制,直到遇見 AI,才發現智慧不只是規則的堆疊,而是滲透在無數經驗中的模糊與真實。」 我也始終堅信:「簡單,就是極致的美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tan Wu 吳信典 的其他內容
投資改變了我的人生視角。從忙碌計較薪水的日子,到以0050小額投資起步,我學會參與資本市場的節奏。持有7-11股票後,排隊結帳變成感恩時刻。投資教會我謹慎與耐心,平衡冒險與穩健,猶如飛機雙引擎。透過複委託,普通人也能參與全球企業成長。投資不只關於財富,更是抓住人生重點,深度參與自己的未來。
投資理財因年齡而異:20-30歲善用時間複利,積極投資ETF;30-40歲平衡家庭與增值,採50:50配置;40-50歲為退休鋪路,重視現金流;50歲以上聚焦健康與穩定收益。透過定期定額、分散投資與健康管理,無論收入高低,皆可打造穩固財務未來。
現代技術早已超越場域分類,重點是解決問題。 無論是將 Embedded Linux 部署到雲端,還是讓 DGX 縮小到現場運算, 甚至 iPhone 16 Pro Max 運算力遠超 IBM AS/400, 真正關鍵在於:透過系統最佳化,讓硬體潛力發揮到極致。 技術是流動的,答案只屬於行動者。
投資改變了我的人生視角。從忙碌計較薪水的日子,到以0050小額投資起步,我學會參與資本市場的節奏。持有7-11股票後,排隊結帳變成感恩時刻。投資教會我謹慎與耐心,平衡冒險與穩健,猶如飛機雙引擎。透過複委託,普通人也能參與全球企業成長。投資不只關於財富,更是抓住人生重點,深度參與自己的未來。
投資理財因年齡而異:20-30歲善用時間複利,積極投資ETF;30-40歲平衡家庭與增值,採50:50配置;40-50歲為退休鋪路,重視現金流;50歲以上聚焦健康與穩定收益。透過定期定額、分散投資與健康管理,無論收入高低,皆可打造穩固財務未來。
現代技術早已超越場域分類,重點是解決問題。 無論是將 Embedded Linux 部署到雲端,還是讓 DGX 縮小到現場運算, 甚至 iPhone 16 Pro Max 運算力遠超 IBM AS/400, 真正關鍵在於:透過系統最佳化,讓硬體潛力發揮到極致。 技術是流動的,答案只屬於行動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