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典小說《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中,小女孩Claudia設下了一場精心的陷阱來毒殺吸血鬼Lestat。她不需要十字架,也不用陽光,只讓Lestat喝下一口死人的血,這對吸血鬼來說,就像喝下毒藥一樣。這個場景令人難忘——不是直接殺死吸血鬼,而是讓吸血鬼自投羅網,喝下致命之血。
瘧疾(malaria)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疾病,至今仍每年造成數十萬人死亡。 靠著各種防治策略,這個曾經一度遍及各大洲的疾病,現在則主要集中在非洲。過去,我們依賴蚊帳與殺蟲劑控制病媒蚊,並以各種藥物(奎寧類與青蒿素)進行治療;但隨著蚊子出現抗藥性、改變吸血習性(如戶外吸血),這些傳統手段漸漸失去效力。此時,一個革命性的想法誕生了:與其去殺蚊子,不如讓我們的血液來殺牠。
nitisinone 是一種原本用來治療罕見遺傳疾病(如第一型酪胺酸血症與黑尿酸症)的藥物。它能抑制一種叫 HPPD(4-Hydroxyphenylpyruvate dioxygenase,負責酪胺酸代謝的第二個反應) 的酵素,阻斷酪胺酸的正常代謝。對人類來說,這個副作用是可以處理的;但對蚊子這類吸血昆蟲來說,這條代謝路徑卻是生死關鍵。
其實早有類似的藥物——伊維菌素(ivermectin)——可以用來做這件事。 過去的研究發現,伊維菌素這種抗寄生蟲藥能讓動物的血液對蝨子、跳蚤等吸血昆蟲產生毒性。這啟發了科學家們的靈感:能不能讓人也服藥,造成吸人血的蚊子中毒?
透過研究,我們很早就知道,因為血紅素、白蛋白代謝會產生許多酪胺酸與其前驅物,所以血液中的酪胺酸含量很高;如果吸血昆蟲若無法有效代謝這些胺基酸,就會中毒死亡。
什麼樣的酵素對於代謝這些胺基酸很重要呢? 研究團隊發現,「酪胺酸代謝路徑」中的關鍵酵素 HPPD對代謝這些胺基酸很重要。如果這個酵素被抑制,酪胺酸就會在體內累積、產生毒性反應 ,造成蚊子死亡。
於是研究團隊的問題就成了:有沒有現成的 HPPD 抑制劑?
結果 ,他們找到了nitisinone。nitisinone 原本是一種除草劑,後來被開發為治療人類遺傳疾病的藥物,用於第一型酪胺酸血症(tyrosinemia type I)與黑尿酸症(alkaptonuria)。而nitisinone的作用機轉正好就是抑制 HPPD。更棒的事情是,這個藥物已經通過安全性驗證、有人體藥物動力學(PK)資料、有口服配方。
於是, nitisinone 成為理想的「再利用藥物」(drug repurposing)候選人。
研究團隊測試了nitisinone與伊維菌素。 實驗結果顯示,nitisinone展現了更長與更穩定的殺蚊能力。
他們設計了一系列實驗,讓蚊子吸食含有不同濃度 nitisinone 的人血。結果顯示,只要血液中藥物濃度達到一定門檻(3500 ng/ml),蚊子就會在24小時內死亡。不論是年輕或年老的蚊子,甚至是對殺蟲劑有抗藥性的品系,全都中招。此外,在動物實驗與藥物動力學模擬中,nitisinone能在血中維持致死濃度(350 ng/ml,大約是用藥後第14天血中濃度)超過兩週,而伊維菌素約為10天。
這些結果證實了:nitisinone 讓血液變成了吸血者的毒藥。最棒的是,老蚊與抗藥蚊一樣逃不過nitisinone 的「魔掌」,而老蚊與抗藥蚊是防治瘧疾的最大挑戰之一。
就像Claudia計算好的毒血,這項研究不是要讓人類變得有毒,而是要在最安全的情況下,讓我們的血液成為防線。未來,這樣的藥物可以搭配季節性瘧疾預防用藥,在高傳播季節讓整個社區的蚊子吸了就死,切斷瘧疾的傳播鏈。

圖片作者:ChatGPT
這項研究打開了一條新思路,不是靠蚊帳,也不是靠捕蚊燈,而是靠「智慧的血液」。 就像吸血鬼故事中的轉折一樣,最可怕的不是敵人,而是敵人以為安全的東西其實早已下了毒。現在,瘧蚊也有可能喝錯血而喪命。
這是科學對人類與蚊子的數千年戰爭的一次優雅反擊。
參考文獻:
Haines LR, Trett A, Rose C, García N, Sterkel M, McGuinness D, Regnault C, Barrett MP, Leroy D, Burrows JN B iagin Gi, Ranganath LR, Aljayyoussi G, Acosta-Serrano Á (2025) Anopheles mosquito survival and pharmacokinetic modeling show the mosquitocidal activity of nitisinone. Sci Transl Med 26:17(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