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一直對別人眼中的自己充滿好奇,也渴望從不同視角更認識內在的世界,在一次朋友聚會上,聽到大家熱烈討論 MBTI,四個英文組成的字母,似乎成了彼此認識的契機。那股探索自我與理解他人的熱情,驅使筆者也踏上了這段 MBTI 旅程,不過令人意外的是:曾經做過的「 MBTI 測驗」,根本就不是正統意義上的 MBTI !
一、我與 MBTI 的初次邂逅
初識四個字母的魅力
記得第一次在朋友推薦下,筆者點開了界面精美的 16Personalities 測驗網站。當螢幕上跳出 INFJ 的字母與特質描述時,是頓感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這些特質的描述正好把當下筆者的心思一一捕捉,心中於是冒出「這就是我!」的驚喜與認同。
意外引發的疑問
然而,與一位心理系朋友分享結果後,他直言不諱地說:「MBTI測驗的成效其實在學術界的地位相當尷尬。」這句話打破筆者原先的想法,而後來查閱資料,甚至發現之前做的測驗根本不是 MBTI,於是開始疑惑:這個看似簡單而充滿魔力的測驗,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二、MBTI 的起源與演變
家庭背景與理念萌芽
MBTI,全名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邁爾斯–布里格斯測試),是由一對沒有正式心理學背景的母女——凱薩琳·庫克·布里格斯和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於 1944 年創立的。她們受到榮格類型學說的啟發,試圖用一份簡單的問卷將複雜的人性轉譯成易於理解的分類。

Myers與Briggs母女
從家庭到軍方與企業
起初,MBTI 僅作為一種家庭內的輕鬆話題,後來適逢二戰,社會急需一種有效識別與管理人才的方法,於是這套分類逐漸被引入企業與軍方的人力資源系統。其基於外向對內向、思考對情感等簡單二分法的分類,令許多人在初次接觸時頗有共鳴,但同時也招致學術界不少質疑:榮格的假說究竟能否用二分法的方式呈現一個人多變的內心?
三、16Personalities 測驗背後的秘密:NERIS 模型
“測驗”背後的隱藏真相
隨著對 MBTI 越來越多的了解,筆者發現自己在 16Personalities 網站上所做的測驗,其實並非遵循傳統 MBTI 理論。
- MBTI是由Myers與Briggs母女根據榮格理論發展的官方測驗,有嚴格的測驗流程與授權規範。
- 網路上流行的「16型人格測驗」大多不是官方MBTI測驗,而是基於MBTI概念自行設計的簡化版或改良版,科學性、信效度與官方MBTI有差異。
而 16Personalities 這個平台背後採用的,其實是一套結合大五人格與 MBTI 元素的混合理論——NERIS 模型。此模型保留了 MBTI 的基本分類,引入了大五人格中連續性的特質描述,例如加入了「波動型/果斷型」的區分。
NERIS 模型:創新與爭議並存
NERIS 模型在試圖彌補 MBTI 二分法限制的同時,也引入了新的參數,為自我探索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希望保留 MBTI 清晰分類的優點,試圖捕捉到人格在面對壓力或情境改變下的細微差異。只不過,這種將原本對立的「類型論」與「特質論」合而為一的方法,仍存在著理論上互不兼容的矛盾,雖有創新的獨到之處,卻難免可能會像一碗不順口的理論大雜燴。
四、科學爭議:MBTI 為何屢遭詬病?
回到MBTI,其所受質疑的點大致可分為
📌基於榮格的“假說”
📌將人的性格分為二分法而非光譜模型(非黑即白)
📌信效度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上並不顯著
📌測驗結果被普遍認為受Barnum effect - 巴納姆效應影響(文字敘述模糊)
📌測驗結果偏向個人的偏好而非擅長的能力 (喜歡唱歌和五音不全並不衝突)
榮格假說與二分法的侷限
學術界對 MBTI 理論的質疑主要在於其根本基於榮格的假說,缺乏足夠的實證支持;而將複雜的人格特質以固定的二分法簡化分類,則忽視了許多細微且隨情境變化的人性面向。當你處於介於內向與外向之間的狀態,這種非黑即白的分類方法,很難真正捕捉到你內心的流動與變化。
信效度與巴納姆效應
此外,MBTI 測驗還飽受重信效度不穩定的批評。研究發現,短時間內重做測驗有多達 35% 的情況下結果會改變;而那模糊、泛泛而談的描述,更容易使人產生巴納姆效應——即人們傾向於認同那些普遍且適用於所有人的說法,以下舉例:
- 「你有時候會感到不確定和猶豫,但在關鍵時刻你會做出正確的決定。」
- 「你渴望成功,並且願意為之努力奮鬥。」
- 「你外表看起來雖然剛強,但個性內向謹慎,有時候會想太多。」
- 「你希望被他人喜歡和接受。」
- 「你有時候會表現得很外向,但有時又會比較安靜、內向。」
商業包裝:娛樂性與嚴謹性的邊界
現今的 MBTI 相關測驗,除了是自我探索的工具,也被廣泛運用於企業破冰、團隊建設以及職涯規劃上。
然而商業化的目的往往會弱化理論的嚴謹性,其研究與推廣多由其創建機構資助,相關研究存在利益衝突,缺乏獨立審查,卻會讓人誤以為這套系統可以對個人進行絕對精準的定義。事實上,MBTI 是一個助於啟發自我認識的工具,卻並非一個能完全捕捉複雜人性的真理(世界上百百種人,卻被硬分成16種類型)。
💡小補充:
INFJ 在美國人口中約只佔 1% 到 2%,因此被稱為「最稀有人格」。但這樣的說法,其實只適用於西方樣本群體,並不能直接套用到全球或東亞人口。亞洲的社會文化價值觀使更多人傾向 INFJ 的特質——但這不一定代表他們就是 INFJ,而這又回到 MBTI 類型的分類限制本身。

16Personalities
五、拋開標籤的自我探索
工具還是真理?
與朋友討論 MBTI 之後,筆者察覺一個道理:我們不應該拘泥於固定的字母標籤來定義自己,不管是 MBTI 或 NERIS 模型,只是反映當下自我某一面向的工具。我們真正的內在是流動且多層次的,每個人隨著時間和情境的變化會有不同的感受與表現,自我認識不應被單一的標籤所限制。
察覺自我的不同面向
無論傾向於 MBTI、NERIS 或大五人格,最終目的都是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更好地認識自己。透過這些測驗察覺的面向,可以將自己的優點挖掘的更深或將盲區改善,其實當筆者自己,去嘗試放下用字母定義自我的刻板印象後,不去拿標籤侷限自己的可能、不去拿標籤當成藉口,反而能更真實地描述自己在各種情境下的具體感受與行為。
結語:真實的我,不由四個字母定義
當然,現今的 MBTI 理論隨著經年累月,有被慢慢完善其缺陷。不過,每個人內心的豐富與多樣性,遠非簡單的四個英文字母所能界定。
那份初次因「這就是我!」而產生的共鳴,是令人欣喜察覺了自我的部分面貌,但更重要的是,自我的定義不應依賴暫時的測驗結果,更不會被固化的類型所約束。
隨著神經科學與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發展,未來或許能建立出更為動態和全面的自我認知模型;而在此之前,我們只需保持開放的心態,從各種工具中汲取啟發,不斷反思並成長。
或許,下次當有人問起你的 MBTI 類型時,你或許可以淡然一笑,回應:「那只是一個當下的快照,真正的我,始終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更新與豐富。」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你:
✨加入沙龍,避免錯過任何更新
✨加入IG 沉書 | 分享好書
✨合作或工作邀約請來信:chengsss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