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系列內容純屬虛構,非作者親身經歷,請勿過於認真看待文章
人物提要
- 主人公:李芷涵
- 職稱:行政科辦事員,五等特考進入公職,資歷七年
- 背景:社工系畢業,因家人期待轉戰公職,曾在民間單位工作一年後轉考上政府機關。
- 個性:謹慎穩重、不喜爭辯但內心戲豐富,面對體制會抱怨但仍按規則走完流程。
- 特點:擅長文字編修與對話紀錄,被同仁戲稱為「會寫又會忍」的苦勞型職員。
- 工作狀態:平日不多話,但在LINE群組與私下吐槽很有戲劇感。
我承認,我對這件事已經快走火入魔了。每次打開系統,看到那一行「待審中」,就像有人拿橡皮擦在我尊嚴上來回摩擦。
芷涵回到座位,開啟電腦,一邊複習著前一天財務退回來的註記,一邊不自覺地咬著筆蓋。
「說什麼這裡描述不夠具體,我都已經寫到像劇本分鏡了還不夠?」我在心裡怒吼。但嘴上還是會對財務那頭說:「沒關係啦,我再補一下。」
是的,習慣了。習慣了「沒關係」當口頭禪,習慣了「再補一下」成為萬用句。身為一個行政單位的辦事員,我每天都在修文字、補附件、解釋文件的存在意義,就像在打一場看不見終點的回合制遊戲。
隔壁的阿源探頭過來:「欸,妳那案子還沒過喔?我看妳跑流程都跑成熟客了耶。」
「還在審啊,估計要先等行星逆行轉正,才會過吧。」我回他一句,大家一起笑了,但笑聲後的沉默,更像一種職場默契的認命。
老實說,那筆採購案並不大,但卡的點卻特別多。從需求單位提的項目被質疑不夠「必要性」、到預算調整後的使用合理性,全都成為阻礙它前進的石頭。
我原本以為,當公務員會比民間穩定、清楚,結果發現,這裡只是把「不確定性」改名叫做「流程」。
芷涵翻著資料,瞄了一眼時鐘,九點四十三分。她按下電話,撥給財務窗口,一邊打草稿一邊說話:「不好意思,我再確認一下昨天的意見,想確認這次送過去還有哪些細節您覺得可以再補充一下?」
電話那頭依舊客氣:「主要是風險評估的用詞有點模糊啦……最近高層比較在意這塊。」
「嗯嗯,了解,我這邊再強化一下描述喔。」我如常地回應,但掛掉後還是忍不住翻了個白眼。
我知道,他們也在自保,我也不想成為某次稽核報告的背鍋者。只是身為一個傳遞者,我感覺自己像是卡在上下游中間的水管,什麼都要過濾、要壓縮、要調整流速,卻沒有一個出口能讓我好好說句「其實這根本沒那麼複雜」。
李芷涵深吸一口氣,把文件存成第三版,標記上【再再再補版】的名稱。她知道,這不是最後一次修改,但她也學會了,每次的送件,都是在和體制談判——悄無聲息但無比激烈。
那筆採購案,還在審。她也還在,辦公桌前,調整措辭、修正文句、等待放行的那一天。
留言角落|你也有「還在審」的經驗嗎?
無論你在公部門還是民間企業,是不是也遇過某種「永遠等不到綠燈」的狀況?
📎 文件送審卡三週 📎 企劃書丟進黑洞 📎 核銷流程比上法院還繁複
不論什麼產業,流程都是現代人的共同宿命(?)
歡迎分享你的「送件地獄經驗」,一起在留言區互相取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