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紐瓦克的著作,他概括羅馬帝國在1至3世紀的戰略佈置為三個分明的階段。這部書出版後,引來不少的評論,甚至開始有相關議題的著作出現,直接挑戰紐瓦克。大部分回應不是來自社會科學界,而是來自歷史學界。
挑戰意見
從1989年起,對紐瓦克的批評主要來自魏泰克(C. R. Whittaker)、以撒(Benjamin Isaac)、費理爾(Arther Ferrill)。
首先,三階段概括論受到最多攻擊。評論者認為這看法的缺點在於太分明,發展過程好像蛋糕,被刀子切成一塊一塊,中間沒有連接,變化的類型是劇變,不是漸變。而且,紐瓦克所指邊疆防禦的階段之內,圖密善(Domitian)及圖拉真(Trajan)兩位皇帝曾大舉進攻達契亞(Dacia,今羅馬尼亞),羅馬並非完全是倚靠邊疆防禦工事,甚至是使用防禦工事作為進攻的跳板。另外,羅馬幅員遼闊,有著綿延不絕的邊疆,加上地區風貌多元,怎麼能夠一概而論呢?他們舉出,不同種類的戰略,是可以同時存在於不同邊疆的。
費理爾贊成羅馬有戰略,但對紐瓦克所呈現的細節有所修正,認為3世紀後邊防崩壞,君士坦丁將軍隊後撤至城市。
完全否定
另一些意見從根本開始挑戰,質疑羅馬到底有沒有一個「大戰略」。大部分人都會認為羅馬軍團在邊疆上是抵抗入侵,一些學者卻不以為然。在經濟史、社會史思潮的影響下,學者們把焦點放在基層民眾身上,並認為軍團的實際功用是剝削民脂民膏,以及搶掠境外部落的資源,供統治階層享用。在這個前提之下,羅馬人的重點就不在抵禦外敵。
魏泰克及以撒各自研究羅馬的東、西邊疆,他們認為羅馬沒有邊界,沒有外來威脅,也沒有戰略。
以撒指羅馬人認為國內穩定比防禦外敵更為重要,而軍隊在剝削民眾和守衛邊疆兩者之間,選擇了前者。他以羅馬東方為例子,沒有外敵的情況下,所有的戰事都是為了皇帝的榮耀,以及為了軍隊需求,所有對外軍事部署都不甚可信,因此羅馬並無統一的「大戰略」,甚至沒有防禦的想法。
魏泰克指邊疆地帶是多族群聚居之地,邊疆上的防禦工事是用作控制社會、經濟,蠻族偶有掠奪,但沒有太大威脅。在這些地區,文明、野蠻的界線模糊化,難以建立明顯的邊界,所以羅馬人沒有戰略。
而且,他們認為,羅馬的時代沒有像「戰略」的名詞,如果要說羅馬人擁有「大戰略」,實在有點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