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系統的資料移轉(Data Migration) 時,這是一個技術與流程密集的任務,必須同時考量資料的正確性、完整性、可追溯性與系統的整合性。以下是進行 資料移轉時應注意的主要事項,分為規劃準備、執行過程、驗證與上線後維運三個階段:
一、規劃準備階段(Pre-Migration Planning)
- 定義資料範圍
- 要移轉哪些資料?(e.g., 零件、圖面、BOM、文件、流程歷程)
- 資料是來自 PDM、ERP、舊 PLM,還是其他資料庫?
- 是否有結構性資料(如 BOM Tree)與非結構性資料(如圖檔)?
- 確定目標系統的資料結構
- PLM 新系統的資料模型(Data Model)是否與舊系統一致?
- 欄位名稱、欄位格式、關聯邏輯、版本控制規則是否需轉換?
- 資料清洗與標準化
- 去除重複、無效、過時資料(Garbage-in, Garbage-out)
- 統一命名規則(如料號、圖檔編碼、單位、描述欄位)
- 處理缺漏欄位與格式錯誤
- 資料對應規則 Mapping
- 建立舊系統 → 新系統的資料對應表(Mapping Table)
- 需進行欄位轉換或格式轉換嗎?(如狀態碼、版本號、日期格式)
- 制定移轉策略
- 一次性移轉 or 分階段移轉?
- 移轉順序是什麼?(如先移零件再移BOM)
- 是否需要資料凍結期(cut-off date)?
二、資料移轉執行階段(Migration Execution)
- 開發 ETL 程式 / 工具
- 使用 Python/SQL/ETL 工具進行資料抽取(Extract)、轉換(Transform)、載入(Load)
- 移轉檔案是否需處理檔案位置與關聯?
- 進行測試移轉(Test Migration)
- 小批量資料進行模擬移轉,測試結構是否正確、資料關聯是否一致
- 測試是否有資料遺失、重複或錯誤的情況
- 錯誤記錄與修正機制
- 記錄錯誤日誌(Log)以追蹤錯誤資料與原因
- 需有錯誤資料的補救流程(如修正後補匯入)
- 移轉期間的資料凍結管理
- 是否凍結舊系統資料防止變動?或使用差異比對補增量?
- 若雙系統並行,如何同步資料更新?
三、驗證與上線後階段(Post-Migration & Go-live)
- 資料驗證與比對
- 舊系統與新系統的資料筆數、欄位值、關聯邏輯是否一致?
- 使用驗證腳本自動比對資料正確性
- 使用者驗收測試(UAT)
- 讓實際業務單位進行驗收,確保資料正確性與使用邏輯
- 測試與 ERP、CAD 或其他系統整合流程是否正常
- 備份與追溯機制
- 保留移轉前的完整備份
- 為關鍵資料建立追溯性(如版本紀錄、變更記錄)
- 上線支援與問題處理
- 上線後設置觀察期,快速處理使用者回報問題
- 評估是否需二次資料調整或補充移轉
補充建議
- 權限與流程移轉:除了資料本身,也別忘了權限設定、流程狀態、版本控制邏輯。
- 檔案管理:圖面、附件是否與主資料正確連結?目錄或路徑轉換是否一致?
- 文件紀錄完整:建議撰寫資料移轉說明文件,便於未來維護與稽核。
① 對應策略(Migration Strategy)

② 技術細節(Technical Details)

③ 資料結構建議(Data Structure Guidelines)

④ 使用工具推薦(Tools and Tech St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