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之前介紹過在使用電解方式將二氧化碳與海水形成人造礦物的研究,今天發現了另外一個科普來源介紹同一份研究成果。
這篇少了許多專業原理與術語的介紹,較著重於相關背景與潛在產業應用。
但在討論產業應用方面時,無法迴避的問題是經濟有效性。如果只能用來替代混凝土的沙,那對應到電解生產成本肯定是不划算的,尤其是如果僅維持既有混凝土強度還不夠,最好是能夠做到品質提升。因此,就算是以碳移除碳權來人為彌補市場,也很可能不是長久之計,必須衡量此技術產出的碳酸鈣與氫氧化鎂有何更佳應用途徑。
用於封存二氧化碳於混凝土中的人造沙
來自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負碳」人工砂材,可望取代混凝土中常用的天然砂,同時封存二氧化碳。該團隊由土木工程師 Alessandro Rotta Loria 領軍,他們利用注入二氧化碳和電流的方式,在海水中「培養」出砂粒。這項創新材料是與全球水泥龍頭 Cemex 合作研發的成果。
傳統的採砂行為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衝擊,不僅會侵蝕河床、破壞水域生態棲地,其開採與長距離運輸過程,也在建築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造成高碳排放。
仿貝殼結構的創新材料
Loria 表示,這種新型材料的結構強度與一般砂相當,若投入實際應用,有潛力成為具負碳效益的可行替代品。
這項技術奠基於數十年前的科學突破,當時雖然已有關鍵發現,卻始終未能推動至實際規模化。早在 1980 年代末,研究人員便觀察到,只要對海水通電,當中天然存在的鈣與鎂離子就會轉化為固態礦物,這個過程稱為「礦物電沉積」( mineral electrodeposition )。該原理模仿了海洋生物製造貝殼與骨骼的方式,不同之處在於,科學家以電力取代了動物的代謝能量,人工驅動礦物結晶過程。
然而 Rotta Loria 指出,這項技術始終未能真正推廣。「雖然沉澱反應幾乎瞬間完成,但材料的成長速度過於緩慢,難以滿足建築工程所需的規模,」他在接受 Dezeen 採訪時坦言。
事實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每天都有一小部分會溶入海水,成為液體成分的一部分。
這些溶解的二氧化碳結合原本存在於海水中的離子,使得蛤蜊與牡蠣能夠形成貝殼。但根據 Loria 的說法,若要量產人工砂以全面取代傳統混凝土所需的天然砂,單靠自然條件遠遠不夠,必須額外注入大量二氧化碳。
為了提升產量並加快生長速度,Rotta Loria 的團隊將二氧化碳主動注入通電的海水中。在實驗室條件下,他們利用小型電極與電化學反應槽,在 30 天內成功培養出一顆直徑 9 公分的砂球,換算下來,每天增長約 0.3 公分。雖然速度尚稱緩慢,但 Rotta Loria 樂觀預估,隨著系統進一步優化,生產效率將可大幅提升。
建立碳循環的建材系統
在實驗中,Rotta Loria 使用了高純度、濃度達 99.9% 的二氧化碳氣體。他指出,這項技術理論上能處理來自各種來源的二氧化碳,但濃度越高,砂材生成的效率就越快。
二氧化碳可在水泥廠等排放源就地捕捉,再直接注入附近的電化學反應裝置中,轉化為可再利用、具永續性的建築材料。「我們對這項成果特別振奮,因為它讓二氧化碳的管理模式從線性轉為循環,」Rotta Loria 表示。
儘管團隊仍在優化工藝並降低生產成本,Rotta Loria 預估,這項技術可望在一年內推出具商業化潛力的產品。
混凝土長年被批評為高碳排的建材來源,相關永續領域早已對此問題多所警示。為了因應這類氣候挑戰,國際間逐步提出一系列具參考性的低碳混凝土定義,其中包括在 COP29 期間提出的多項標準化方向。在此之外,還有其他創新科學路徑正嘗試重塑混凝土的製程,例如科羅拉多大學的一項研究,即利用藻類作為製造過程中的生物催化劑,推動混凝土生產脫碳。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Microsoft 與 Carbon Direct 推動海洋碳移除新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