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材料:減緩氣候變遷的潛在碳封存利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前言

二氧化碳無論以何種方式捕捉,最常見的為地質封存類型,但這類做法往往會帶有些許爭議。但其實還有其他做法,例如建築材料混凝土

一篇發佈於 Science 的新研究估算了全球的碳捕捉以及封存能力,揭露了建築材料類別作為碳封存解方其實有非常大的潛力。

研究背景

  • 氣候變遷與淨零排放目標:為了限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實現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共識。這不僅需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還需要開發二氧化碳移除技術(CDR)。
  • 二氧化碳移除技術的重要性:即使積極減少排放,某些難以脫碳的產業仍會產生殘餘排放,因此直接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並將其儲存至地質、陸地、海洋或產品中變得至關重要。
  • 建築材料作為儲碳載體的潛力:
    • 巨大的質量:從1900年至2015年,人類生產的基礎設施材料的總質量幾乎與所有食物、動物飼料和能源資源的總和一樣多。
    • 長久的使用壽命:建築材料通常可以使用數十年,有助於長期封存溫室氣體。
    • 替代傳統儲存方式:傳統的碳捕獲與儲存(CCS)技術需要額外的管道和其他基礎設施,可能對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風險。相較之下,將建築材料設計成碳匯,可以減少開發其他碳儲存系統的需求。
  • 建築材料生產的碳排放問題:近年來,建築材料的生產估計產生了全球10%至23%的溫室氣體排放。其中,僅生產過程就造成了約5%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因此,開發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的替代材料和製造方法相當重要。
  • 研究重點:本研究著重於探討混凝土、磚、瀝青、塑料和木材等常見建築材料的全球儲碳潛力。研究分析了這些材料在替代傳統材料時,其碳儲存能力,並探討了資源可用性,以及在氣候變遷減緩情境中,這些材料能對二氧化碳移除目標產生什麼貢獻。
  • 研究方法:研究假設所有材料中的碳均來自大氣,且儲存是永久性的,並基於2016年的消費水準進行了碳儲存潛力的估算。研究考慮了替代材料,包括生物基材料和可碳化礦物,這些材料在生產過程中能吸收二氧化碳。研究亦考量了不同假設情境下材料用量和碳含量的敏感性。
  • 研究目標:確定哪些材料具有最大的儲碳潛力,並評估其在實際應用中的可行性,以及它們對全球氣候目標的貢獻。研究還探討了擴大這些技術規模可能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研究成果

  • 碳儲存潛力巨大:研究發現,若全面以可儲存二氧化碳的替代材料取代傳統建築材料,每年可儲存高達 166 ± 28 億噸的二氧化碳,這大約相當於 2021 年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
  • 主要儲碳材料:
    • 混凝土和瀝青中的骨材:這些材料因用量龐大,貢獻了大部分的碳儲存量,約為 115 ± 10 億噸二氧化碳。
    • 鎂基水泥和生物炭填充物:透過使用鎂基水泥(以鎂橄欖石合成)並進行碳酸化,再加入 15% 的生物炭作為填充物,可實現最高的二氧化碳捕獲量,達到約26 ± 11億噸二氧化碳的儲存潛力。
    • 磚塊:若在磚塊中加入生物質纖維(碳含量為 0.6 kg C/kg),全球磚塊生產可儲存約 8 億噸二氧化碳。此外,若以適當的原料將磚塊中的氫氧化鈣進行礦物碳酸化,可額外固定 12 億噸二氧化碳。
    • 木材:若木材消耗量增加 20%,則可額外儲存 4.5 ± 0.9 億噸二氧化碳。但此潛力高度依賴於森林管理技術和木材生產、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
    • 生物基塑料和瀝青黏合劑:這些材料的碳儲存潛力較低,但仍有貢獻,約佔總儲存量的不到 5%。
  • 材料用量是關鍵:研究發現,材料的總用量而非單位的碳儲存量,是影響碳儲存潛力的最大因素。因此,混凝土骨材和水泥的用量是影響總儲存量的重要驅動力
  • 資源可用性:研究初步評估了資源可用性,發現可利用的工業廢料(如赤泥、高爐爐渣、鋼渣等)可生產約 20 億噸碳酸鹽基骨材,儲存 10 億噸二氧化碳。然而,這些資源的供應可能會因產業轉型而變化。儘管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可進行碳酸化作用,但大規模利用這些資源仍需進一步研究。生物質資源方面,農業殘餘物可作為生物炭、生物纖維或生物基塑料的原料,且現有資源足夠支持這些應用。
  • 對氣候目標的貢獻:
    • 若在 2025 年、2050 年或 2075 年全面轉向碳儲存替代材料,則到 2100 年,分別可儲存至少 13,800、9,200 和 4,600 億噸二氧化碳,這些儲存量超過了 IPCC 設定的 1.5°C 和 2°C 目標所需的碳移除量。
    • 即使僅利用現有資源,在 2045 年和 2090 年之前全面實施部分替代技術,也能分別達到 1.5°C 和 2°C 目標的中位數。
  • 多種碳儲存途徑並行:研究強調了多種材料和技術並行的重要性,認為多種材料的組合使用比單一材料的最大化應用更具氣候效益。
  • 產業發展:研究提及許多公司正在開發碳儲存建築材料,例如利用碳礦化技術的水泥生產商、生產合成碳酸鹽骨材的公司、以及使用生物質的塑料和磚塊製造商。這些公司的發展表明市場對這類材料有需求。
  • 挑戰與機遇:儘管碳儲存潛力巨大,但要實現大規模應用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
    • 成本和供應鏈:傳統材料的價格競爭力、以及生物質等原料的供應問題。
    • 法規標準:目前建築規範和標準中,尚未將新型碳儲存材料納入,限制了其商業化。
    • 材料性能:需要進行耐久性研究,以確保替代材料在長期使用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能源需求:部分替代材料的生產過程,可能需要額外的能源,因此需仔細評估這些製程的碳足跡。
  • 政策建議:
    • 政策激勵: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碳儲存建築材料的研發、生產和應用。
    • 性能標準:應建立基於性能的產品標準和比較機制,以支持碳儲存建築材料的應用。
    • 優先應用:在初期,可優先考慮將這些材料應用於非承重或低承重結構(如隔熱層、地板、鋪路),以降低風險。

研究限制與未來方向

研究限制

  • 假設的永久性儲存:研究假設所有儲存在建築材料中的二氧化碳都是永久性的。然而,在實際情況中,材料可能會降解,導致二氧化碳釋放,例如木材的腐爛或材料的處置方式都可能造成碳排放。研究中並未考慮這些排放的時間性,這可能會影響對碳移除潛力的精確評估。
  • 未考慮使用階段的排放:研究主要關注材料生產階段的碳排放和儲存,忽略了材料使用階段的排放。例如,建築材料的拆除過程可能會產生大量排放,而這些排放量在研究中未被考慮。
  • 能源需求的不確定性:對於替代材料的生產,研究指出某些製程可能需要額外的能源,但並未對這些能源需求進行具體建模。因此,實際應用這些技術時,可能會因為能源消耗而抵銷部分碳儲存效益。
  • 資源可用性的限制:研究雖然對部分資源(如工業廢料和農業殘餘物)的可用性進行了初步評估,但未全面考慮這些資源在其他應用(如能源生產或動物飼料)中的需求競爭。此外,礦物資源的開採和加工也可能存在環境和能源方面的限制。
  • 技術成熟度:研究中提及的許多碳儲存技術仍處於原型或試驗階段,尚未達到大規模商業化的程度。技術成熟度和成本效益的不確定性,限制了這些技術的實際應用。
  • 市場和政策障礙:研究指出,傳統建築材料的價格競爭力、缺乏完善的價值鏈、以及現有建築規範和標準對新材料的限制,都是推廣碳儲存建築材料的障礙。
  • 材料性能和耐久性:新材料的組成變化可能會影響其性能和耐久性。研究中雖然提及了某些碳化固化材料的性能可能與傳統材料相當甚至更好,但對於這些新材料的長期性能和耐久性,仍然缺乏足夠的數據和研究。
  • 生物質資源的限制:雖然生物質資源被認為是碳儲存的關鍵,但其供應量和使用方式可能存在限制。研究假設生物質中的碳能有效地轉化為建築材料中的碳,但在實際過程中,可能存在浪費或效率不佳的情況,這會增加對生物質資源的需求。此外,過度使用生物質可能導致間接的土地利用變化,帶來其他的環境問題.

未來發展方向

  • 加強生命週期評估:未來研究應進行更全面的生命週期評估,不僅要考慮材料生產階段的碳排放,還要考慮材料使用階段的排放和儲存。這包括材料的拆除、回收和再利用過程,以更準確地評估材料的總體碳足跡。
  • 深入研究能源需求:對替代材料的生產過程進行詳細的能源需求分析,並評估不同能源來源(如再生能源)對碳排放的影響。這將有助於確定哪些技術在能源效率和碳減排方面具有優勢。
  • 擴展資源可用性評估:更廣泛地評估各種資源(包括工業廢料、農業殘餘物和天然礦物)的可用性、供應鏈和環境影響。這將有助於確定哪些資源在技術上和經濟上可行,並減少對單一資源的依賴。
  • 加速技術研發和商業化:加大對碳儲存建築材料的研發投入,開發更高效、更經濟、更可靠的生產技術。同時,建立更成熟的產業鏈和商業模式,以支持這些技術的商業化應用。
  • 制定性能標準和法規:制定基於性能的產品標準和比較機制,將碳儲存能力納入考量。同時,修改現有的建築規範和標準,以便讓新材料能夠更容易地被採用。
  • 提高材料性能和耐久性:進行更多的耐久性研究,以確保新材料在長期使用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研究重點應該放在提高材料的性能和降低風險,並開發應對材料性能限制的方法,例如像鋼材腐蝕可以採用鍍鋅技術.
  • 生物質資源的永續利用:開發永續的生物質種植和利用方式,確保生物質資源的供應不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研究重點應放在生物質轉化為建築材料的效率最大化。
  • 政策激勵和市場機制: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例如碳定價、稅收優惠和政府採購等,以鼓勵企業和消費者採用碳儲存建築材料。建立市場機制,推動這些材料的價格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的提升。
  • 優先應用和技術推廣: 初期可以優先在低風險、低承重的應用中使用碳儲存材料,例如隔熱材料、地板和鋪面。這有助於市場逐步接受這些新材料,並在風險較低的環境中累積經驗。
  • 全球合作:加強全球合作,分享碳儲存技術、經驗和最佳實踐。由於不同地區的資源和需求不同,應根據當地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生物炭應用之環境風險

生物質碳移除與儲存(BiCRS)技術生命週期評估(LCA)介紹

2050溫室氣體移除路徑圖 - 貝佐斯地球基金會

馬來西亞CCS之潛力有望於2030年前吸引逾百億美元投資

清潔科技投資 2024 持續衰減,但發展趨勢逐漸樂觀

新世代淘金狂潮,碳移除技術的投資趨勢與挑戰

2024 碳移除產業五大發展趨勢

美國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發展動向

2050淨零目標,碳移除需多少

低碳水泥的未來:水泥行業的碳捕捉與利用技術研究

建築業中的碳移除技術與政策未來


avatar-img
19會員
187內容數
分享氣候變遷與環境政策主題。 增廣見聞之餘,讓生活產生更多洞見。 如果有想了解的新知、產業資訊、相關主題內容等, 都非常歡迎在文章中留言讓我知道。
留言1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細雨徐行-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06
CDR.fyi 的 2024 年度碳移除回顧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細雨徐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Microsoft為因應AI快速發展導致的碳排放問題,承諾在25年內購買350萬碳權,與Re.green合作復育巴西退化土地。然而,此舉引發漂綠爭議,資料中心碳排放數據缺乏透明度,其真實排放量可能遠高於公開數據。文章探討AI發展與永續發展的矛盾,以及Microsoft在平衡創新與環境責任方面的挑戰。
本文介紹自願碳市場 (VCMs) 中碳權的品質評估方式。Sylvera 公司提出其評估碳權品質的三大核心支柱:穩健的碳會計、外加性以及持久性,並額外考量共同效益。文中詳細說明 Sylvera 如何利用實地研究、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模型評估近 200 個碳專案。
Gold Standard 推出全球碳市場法規追蹤工具,協助企業、政府和投資者更有效掌握碳抵換相關法規。此工具涵蓋自願性碳市場及《巴黎協定》第 6 條下的國際合作機制,追蹤已實施的法規及規範。Gold Standard 也與新加坡及 Verra 合作,推動第 6.2 條碳權協議開發,簡化工作流程。
本文探討非洲碳權市場的現況、潛力與挑戰。非洲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在氣候融資和基礎設施方面卻有所不足。自願碳市場 (VCMs) 被視為吸引氣候融資和促進綠色發展的工具,但其過去曾飽受質疑。非洲碳市場倡議 (ACMI) 的啟動為非洲碳市場帶來新的希望,但仍需克服政治、經濟、社會和結構性等多重挑戰。
川普再次退出巴黎協定,突顯美國對氣候領導角色的放棄;此舉將助長其他國家削弱承諾,引發對國際合作信任質疑。美國缺席可能阻礙全球減碳進程,影響依賴美國資金與技術的國家。川普推動化石燃料政策,對清潔能源和長期環境永續構成威脅,雖有部分排放減少的預估,實際影響仍需觀察,全球正密切關注其政策對氣候行動的影響。
本文介紹「海洋生物質儲存方法學」草案,此方法為將生物質儲存在缺氧海洋盆地中,以實現長期二氧化碳移除的標準和流程。草案詳細說明了生物質的資格要求、風險評估、監測方法、碳儲存量和排放量的計算方法,以及不確定性評估。其目標是確保海洋生物質儲存的可靠性和持久性,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和社會的負面影響。
Microsoft為因應AI快速發展導致的碳排放問題,承諾在25年內購買350萬碳權,與Re.green合作復育巴西退化土地。然而,此舉引發漂綠爭議,資料中心碳排放數據缺乏透明度,其真實排放量可能遠高於公開數據。文章探討AI發展與永續發展的矛盾,以及Microsoft在平衡創新與環境責任方面的挑戰。
本文介紹自願碳市場 (VCMs) 中碳權的品質評估方式。Sylvera 公司提出其評估碳權品質的三大核心支柱:穩健的碳會計、外加性以及持久性,並額外考量共同效益。文中詳細說明 Sylvera 如何利用實地研究、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模型評估近 200 個碳專案。
Gold Standard 推出全球碳市場法規追蹤工具,協助企業、政府和投資者更有效掌握碳抵換相關法規。此工具涵蓋自願性碳市場及《巴黎協定》第 6 條下的國際合作機制,追蹤已實施的法規及規範。Gold Standard 也與新加坡及 Verra 合作,推動第 6.2 條碳權協議開發,簡化工作流程。
本文探討非洲碳權市場的現況、潛力與挑戰。非洲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在氣候融資和基礎設施方面卻有所不足。自願碳市場 (VCMs) 被視為吸引氣候融資和促進綠色發展的工具,但其過去曾飽受質疑。非洲碳市場倡議 (ACMI) 的啟動為非洲碳市場帶來新的希望,但仍需克服政治、經濟、社會和結構性等多重挑戰。
川普再次退出巴黎協定,突顯美國對氣候領導角色的放棄;此舉將助長其他國家削弱承諾,引發對國際合作信任質疑。美國缺席可能阻礙全球減碳進程,影響依賴美國資金與技術的國家。川普推動化石燃料政策,對清潔能源和長期環境永續構成威脅,雖有部分排放減少的預估,實際影響仍需觀察,全球正密切關注其政策對氣候行動的影響。
本文介紹「海洋生物質儲存方法學」草案,此方法為將生物質儲存在缺氧海洋盆地中,以實現長期二氧化碳移除的標準和流程。草案詳細說明了生物質的資格要求、風險評估、監測方法、碳儲存量和排放量的計算方法,以及不確定性評估。其目標是確保海洋生物質儲存的可靠性和持久性,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和社會的負面影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本文詳細探討了可再生能源作為替代石化能源的潛力和優勢,以及在不同應用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Thumbnail
討論企業如何實現低碳轉型,包括策略制定、技術採用和管理措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低碳轉型對企業的長遠利益。 聯絡方式 Email:cammie2469.tg@gmail.com 歡迎低碳產品來訊合作
Thumbnail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加速,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要如何捕碳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EcoLeaf,這種仿生技術提供了一個捕碳的平台,並且可以依據使用者的需求客製化,產生不同的產物喔!
Thumbnail
若以環保面觀而言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自體碳排放量,事實上是遠高於鋼構造。
Thumbnail
本文探討氣候變化的根源、影響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呼籲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以保護地球生態。
Thumbnail
我們知道樹木成長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有機形式的碳並在樹木體內加以固定,那這些固下來的碳(儲存於木材中),如果修枝、除伐後直接焚化燒掉又會排回大氣中,但如果不做廢棄處理,那又該如何應用才能精彩加值來獲得眾人認同呢? 今天就讓筆者以REWOOD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工作站主持人的角度跟您分享!
Thumbnail
- 森林的綠碳、海洋的藍碳和土壤的黃碳,是自然碳匯的三種顏色,成為全球減碳的重要手段,也帶來商機。 - 美國、日本、台灣等國家紛紛宣示「2050淨零」目標,引領環保永續風潮,使「自然碳匯」成為熱門議題。 - 三色碳包括陸地樹木(綠碳)、土壤(黃碳)、海洋紅樹林與海草床(藍碳),是企業必須了解的關
Thumbnail
大家都在談論「碳金」,它是怎麼賣的?企業只要減少碳排放就能賺錢嗎?碳值是多少錢? 碳交易是怎麼產生的?機制是什麼? 什麼機制可以防止漂綠跟炒碳金? 碳費跟碳稅傻傻分不清楚?
Thumbnail
減碳、碳排、碳權的議題近年來備受矚目,然而碳權交易對大環境減碳目標效果有限。為了有效因應減碳趨勢,生產製造業應該從源頭推動減碳的活動,包括改善生產製程、整備舊設備、使用環保材質、減量/再生/再利用(3R)等。優質、快速的生產製造管理改善是減碳課題的核心基礎功課。
2020年工廠停工、在家遠距辦公等現象, 工業和交通運輸造成的二氧化碳大幅減少, 年總排放量和前年相比下降了 #5~10%, 使人們相信透過行動真的能減碳。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是比爾蓋茲在2021年 針對能源議題所撰寫的科普書籍   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約為 #510億噸
Thumbnail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本文詳細探討了可再生能源作為替代石化能源的潛力和優勢,以及在不同應用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Thumbnail
討論企業如何實現低碳轉型,包括策略制定、技術採用和管理措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低碳轉型對企業的長遠利益。 聯絡方式 Email:cammie2469.tg@gmail.com 歡迎低碳產品來訊合作
Thumbnail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加速,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要如何捕碳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EcoLeaf,這種仿生技術提供了一個捕碳的平台,並且可以依據使用者的需求客製化,產生不同的產物喔!
Thumbnail
若以環保面觀而言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自體碳排放量,事實上是遠高於鋼構造。
Thumbnail
本文探討氣候變化的根源、影響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呼籲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以保護地球生態。
Thumbnail
我們知道樹木成長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有機形式的碳並在樹木體內加以固定,那這些固下來的碳(儲存於木材中),如果修枝、除伐後直接焚化燒掉又會排回大氣中,但如果不做廢棄處理,那又該如何應用才能精彩加值來獲得眾人認同呢? 今天就讓筆者以REWOOD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工作站主持人的角度跟您分享!
Thumbnail
- 森林的綠碳、海洋的藍碳和土壤的黃碳,是自然碳匯的三種顏色,成為全球減碳的重要手段,也帶來商機。 - 美國、日本、台灣等國家紛紛宣示「2050淨零」目標,引領環保永續風潮,使「自然碳匯」成為熱門議題。 - 三色碳包括陸地樹木(綠碳)、土壤(黃碳)、海洋紅樹林與海草床(藍碳),是企業必須了解的關
Thumbnail
大家都在談論「碳金」,它是怎麼賣的?企業只要減少碳排放就能賺錢嗎?碳值是多少錢? 碳交易是怎麼產生的?機制是什麼? 什麼機制可以防止漂綠跟炒碳金? 碳費跟碳稅傻傻分不清楚?
Thumbnail
減碳、碳排、碳權的議題近年來備受矚目,然而碳權交易對大環境減碳目標效果有限。為了有效因應減碳趨勢,生產製造業應該從源頭推動減碳的活動,包括改善生產製程、整備舊設備、使用環保材質、減量/再生/再利用(3R)等。優質、快速的生產製造管理改善是減碳課題的核心基礎功課。
2020年工廠停工、在家遠距辦公等現象, 工業和交通運輸造成的二氧化碳大幅減少, 年總排放量和前年相比下降了 #5~10%, 使人們相信透過行動真的能減碳。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是比爾蓋茲在2021年 針對能源議題所撰寫的科普書籍   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約為 #510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