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本篇收錄於「點亮計畫」(內含超100篇專文,連結點我),續《聊聊這件事》19-為什麼有些人,你救過一次,就永遠欠他一次? 建議合併閱讀。
如題我以前也這麼覺得(真的是人)
真心覺得。
記得還在從事職業軍人工作時有一次回營路上,快熱昏了,在路邊休息時,一位賣豆漿的阿伯看我一身汗,什麼都沒說,就塞了一瓶冰豆漿到我手上,然後說:「喝啦,年輕人操得很辛苦欸。」
那一刻,我真的相信這句話。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不是觀光口號,而是會讓人瞬間鼻酸的存在感。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開始懷疑這句話了。也不是發生什麼大事,就是那些日常瑣碎的小事,慢慢堆成了「嗯?好像哪裡怪怪的」的感覺。
- 坐捷運讓座,對方回你一句:「坐什麼坐,我還年輕啦!」
- 排隊買早餐,好心提醒後面的人掉錢包,對方白你一眼:「關你什麼事?」
- 颱風天勸鄰居收衣服,結果對方說:「你是不是看我不順眼?」
你有過這種時候嗎?不是你想要怎樣,而是你只是想做點好事,結果好像把自己搞得很不舒服。後來我慢慢懂了,不是人變壞了,而是這份「人情味」的密度,變稀了。
有些人還是很溫暖,但也有很多人——你一靠近,他們就懷疑你是不是想推銷;你伸出手,他們就開始防備你有沒有「目的」。
你可能會說,這是個案啦、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我也同意。
但我想問的是:我們是不是太習慣「對每個人都好」,卻忘了問自己——到底該幫的是誰?又該放的是誰?
因為有時候你不是不願意溫柔,你只是累了,累到開始想逃避所有「可能又會失望」的互動。
(這裡即將進入付費段:)
在接下來的付費內容裡,我想跟你聊聊——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無法自然地對人好?過度共感,到底是善良,還是自我消耗?以及,如何辨識「值得幫助的人」,重新保護自己的善意,不再白白受傷。
如果你也曾經感覺溫柔被踐踏,
這篇寫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