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懂與專業,體現在「概念分化」的能力

真正的懂與專業,體現在「概念分化」的能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覺:

明明這件事你很清楚,但一開口想解釋給同事聽,卻發現怎麼講都講不清楚;
或者開會討論時,大家都說「這很重要」、「需要優化」、「品質有問題」,講來講去,
就是沒有一個人說出來:到底是哪裡重要?要優化什麼?品質的問題具體是什麼?

這不是你不努力,而是——我們還沒把概念分清楚。

raw-image

🔍 第一層:你知道,不等於你懂;你懂,不等於能講清楚差異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懂了,只是因為用對詞、記住了定義,或者能跟著做。但真正的懂,是你能清楚分辨兩個看起來很像、但其實不一樣的東西。

比方說:

  • 「同理」跟「同情」哪裡不同?
  • 「溝通」跟「說服」是在做一樣的事嗎?
  • 「學會」跟「做出來」是一回事嗎?


如果說不出差異,就代表我們的理解還卡在模糊地帶。專業,從說得清楚開始。


🧠 第二層:概念分化,是把模糊變清晰的那道光


想像一下,一大片烏雲蓋住天空,你只知道「可能要下雨」。但如果能分得出是積雨雲還是層雲,就能判斷會不會傾盆大雨,還是只是飄飄細雨。

工作也是這樣:

  • 一句「客戶不滿意」,背後可能是:等太久、態度差、品質問題、價格偏高、期待落差……
  • 一句「我覺得卡住」,也可能是:資訊不清楚、流程複雜、自信不足、被情緒卡住……

只說「不滿意」或「卡住」,不夠。要把模糊的東西拆開來看,問題才能真正被解決。


💼 第三層:真正的專業,是分得出「像但不一樣」


很多時候,最棘手的問題不是完全錯誤,而是「差一點點但弄錯」。這種時候,更考驗專業。

一位新手可能會說:「這兩種做法差不多啦。」

但一位真正的專業者會說:「這兩種看起來像,但背後的假設不一樣,結果也會不同。」


舉幾個例子你就懂了:

  • 醫生分得出「肌肉拉傷」和「神經壓迫」。
  • UX設計師會分辨是「功能問題」還是「使用者期待不符」。
  • 心理師會問清楚,是「焦慮」還是「創傷」。

能分清楚模糊處,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 第四層:會分化的人,講話會讓人覺得「你說到我心裡了」


你有沒有遇過那種人,他講話不一定華麗,但一說出口,你就覺得「對!我就是這種感覺」、「你把我沒說出來的東西講出來了」。

這就是因為他有分化力。他不會只說「團隊不夠強」,他會說:

  • 「我們在協作節奏上不一致」
  • 「我們回饋的速度太慢」
  • 「流程裡有太多不必要的環節」


或者他不會只說「我壓力好大」,而是會說:

  • 「我擔心出錯,但又沒拿到足夠資訊」
  • 「我想把事情做好,可是不知道別人怎麼看我」


能這樣講話的人,讓人感受到被理解,也更願意一起面對問題。


🌱 第五層:分化是一種練習,也是一種責任


你不需要立刻變成專業顧問,但你可以每天多做一件事:

  • 問問自己:「這句話裡,有沒有用得太模糊的字?」
  • 和同事討論時,勇敢問:「你說的『困難』是指什麼?」
  • 記錄工作筆記時,把「問題」拆成「現象」、「原因」和「影響」。


這些都是在訓練你的分化力。每多一分清楚,就少一分誤會;每多一句精準,就多一份信任。


🎯 結語:清楚,是專業最被信賴的樣子


我們總以為懂,是一種能力;但其實,真正的懂,是一種責任。

你分得清楚,別人才不會跟你講話講到迷路;你講得明白,事情才不會做到一半又重來。

所以下次當你覺得自己說不清楚、聽不明白時,不妨先停下來想一想——

是不是我還可以把這個概念,再分清楚一點?

因為越能分化的人,越能成為團隊裡最清楚、最可靠的存在。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9會員
340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每次覺得迷茫、猶豫、不安時,別急著責怪自己。這些感覺不是壞事,而是內心在提醒:你正站在成長的門口。Known Unknown,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卻也因此開始探索。當你願意帶著疑惑出發,成長就已經在路上了。擁抱CHA,改變從這一刻溫柔展開。
當你努力了,卻被說「沒那麼嚴重」;當你難過了,卻被說「想太多」, 心裡的委屈是真的,不需要懷疑自己。但感受之外,我們也可以學著看見: 也許,我看到的,只是整件事的一個角度。 溫柔地擁抱感受,勇敢地打開視角,這不是放棄自己,而是走向更完整的理解。 你可以又相信自己的感覺,又成為看得更遠的人。
人不是怕黑,而是怕黑裡會藏什麼。挫折也是。真正讓我們焦慮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腦中那齣「預演失敗」的內心劇。你不是懦弱,是大腦保護機制太過用力。學會辨識想像與事實,你會看見:你還能選擇,還能前進。
每次覺得迷茫、猶豫、不安時,別急著責怪自己。這些感覺不是壞事,而是內心在提醒:你正站在成長的門口。Known Unknown,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卻也因此開始探索。當你願意帶著疑惑出發,成長就已經在路上了。擁抱CHA,改變從這一刻溫柔展開。
當你努力了,卻被說「沒那麼嚴重」;當你難過了,卻被說「想太多」, 心裡的委屈是真的,不需要懷疑自己。但感受之外,我們也可以學著看見: 也許,我看到的,只是整件事的一個角度。 溫柔地擁抱感受,勇敢地打開視角,這不是放棄自己,而是走向更完整的理解。 你可以又相信自己的感覺,又成為看得更遠的人。
人不是怕黑,而是怕黑裡會藏什麼。挫折也是。真正讓我們焦慮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腦中那齣「預演失敗」的內心劇。你不是懦弱,是大腦保護機制太過用力。學會辨識想像與事實,你會看見:你還能選擇,還能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