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n Unknown知道我不知道:迷茫、猶豫、不安,就是改變啟程的信號

Known Unknown知道我不知道:迷茫、猶豫、不安,就是改變啟程的信號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腦洞大開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迷茫、猶豫、不安出現,其實是改變啟程的信號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

想改變,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想前進,卻總覺得腳步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拉住;
想相信自己,但心裡又隱隱泛起不安與懷疑。


你不是不夠努力,也不是不夠想變好。

而是,你正在遇見自己內在深處的一個轉折點—— 那個我們稱之為 「Known Unknown」 的狀態。


這是一種隱約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卻又說不清楚的微妙感受。

它不明顯,不劇烈,但卻真真切切地提醒著:

「你準備好開始一段新的探索了。」


而這段旅程,往往從三個內心信號開始浮現:

迷茫困惑(Confusion)、猶豫抗拒(Hesitation)、不安焦慮(Anxiety)。

這三個線索,串起來就是:CHA——Change的啟程。

raw-image

🎯 C — Confusion|迷茫困惑:當舊地圖開始失效


成長的第一道門檻,往往是感覺到:

  • 「我好像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了。」
  • 「以前的方法,現在怎麼都不靈了?」
  • 「我明明很努力,為什麼反而越做越沒方向感?」


這種迷茫,不是因為你變笨了,
而是因為你的舊有經驗,撐不起新的局面。


🧩 小比喻:

就像開著熟悉的導航,突然發現前方道路封閉, 系統開始轉圈圈,顯示「重新規劃路線」。

📍 問自己一句:「這份困惑,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一張新的地圖?」


🧭 H — Hesitation|猶豫抗拒:想跨出去,卻又怕跌倒


當迷茫開始發酵,猶豫也跟著悄悄爬上心頭。

  • 「我想試試新的做法,但真的能行嗎?」
  • 「是不是乾脆維持現狀比較安全?」
  • 「要不要再等等?也許情況會自己變好?」


猶豫,往往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做什麼,
而是內心在拉扯—— 一邊是對未知的渴望,一邊是對熟悉的留戀。


🧩 小比喻:

就像站在懸崖邊的小路前,明知道前方有可能是出口, 但每跨出一步,都像是要交出一點安全感作為代價。

📍 問自己一句:「我在害怕什麼?是害怕失敗,還是害怕失去原有的安穩?」


🌫️ A — Anxiety|不安焦慮:情緒升起,推動你重新定位


隨著猶豫累積,不安感也開始在心裡擴散。

  • 容易對小事過度反應;
  • 總感覺一切都掌握不好;
  • 莫名心煩,夜裡翻來覆去,找不到原因。


這些焦慮,不是敵人。

它們其實是內在的雷達在響——提醒你:

「舊模式不夠用了,新模式正在等待被創造。」


🧩 小比喻:

就像季節更替前的悶雷與亂風, 那股混沌,正是新的氣候在醞釀的前奏。

📍 問自己一句:「這份焦慮,想推動我去看見什麼?我需要轉向哪裡?」


🌟 CHA —— Change的真正起點


當你感受到困惑、猶豫、不安的時候,
不要急著把這些感覺當成阻礙。 因為,這正是你的系統在向你發送訊息:

「這裡,有些新的東西等著你去探索。」

成長,不是從信心滿滿地出發,

而是從能夠承認:

  • 我不知道,但我在找。
  • 我迷茫,但我不逃。
  • 我焦慮,但我願意慢慢靠近。


開始接納自己的「不知道」,

你就已經在改變的路上了。


🪞 結語:擁抱CHA,就是給自己一個全新的可能


迷茫不是軟弱,猶豫不是錯誤,不安也不是失敗。

這些情緒,只是你的靈魂在低聲提醒你:

「你已經站在一個重要的分岔口了。」

「別急,這是你成長的必經之路。」


成長的真正起點,

從來不是因為我們有了全部的答案, 而是因為,我們開始願意帶著疑惑、帶著不確定, 走向一個更大的自己。


所以,當下次你再感受到CHA的時候,
請對自己輕輕地說:

「這一刻,我不必完美,但我願意出發。」

這,就是你改變的啟程。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8會員
330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當你努力了,卻被說「沒那麼嚴重」;當你難過了,卻被說「想太多」, 心裡的委屈是真的,不需要懷疑自己。但感受之外,我們也可以學著看見: 也許,我看到的,只是整件事的一個角度。 溫柔地擁抱感受,勇敢地打開視角,這不是放棄自己,而是走向更完整的理解。 你可以又相信自己的感覺,又成為看得更遠的人。
人不是怕黑,而是怕黑裡會藏什麼。挫折也是。真正讓我們焦慮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腦中那齣「預演失敗」的內心劇。你不是懦弱,是大腦保護機制太過用力。學會辨識想像與事實,你會看見:你還能選擇,還能前進。
工作上常聽到有人說:「這沒什麼啦」?有時不是謙虛,而是卡住了。這篇文章用 LACK 模型點出:你做到了,但不敢說好;你會做,卻說不出自己強在哪。別讓努力被低估,也別讓高光悄悄溜走。從看見卡點開始,練習讓自己說出:「這次,我真的有做到。」
當你努力了,卻被說「沒那麼嚴重」;當你難過了,卻被說「想太多」, 心裡的委屈是真的,不需要懷疑自己。但感受之外,我們也可以學著看見: 也許,我看到的,只是整件事的一個角度。 溫柔地擁抱感受,勇敢地打開視角,這不是放棄自己,而是走向更完整的理解。 你可以又相信自己的感覺,又成為看得更遠的人。
人不是怕黑,而是怕黑裡會藏什麼。挫折也是。真正讓我們焦慮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腦中那齣「預演失敗」的內心劇。你不是懦弱,是大腦保護機制太過用力。學會辨識想像與事實,你會看見:你還能選擇,還能前進。
工作上常聽到有人說:「這沒什麼啦」?有時不是謙虛,而是卡住了。這篇文章用 LACK 模型點出:你做到了,但不敢說好;你會做,卻說不出自己強在哪。別讓努力被低估,也別讓高光悄悄溜走。從看見卡點開始,練習讓自己說出:「這次,我真的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