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剛升任專案主管,第一次要帶頭提案。她準備了兩週,查資料、開會、對簡報每一句話都反覆練過。
就在簡報前一天,主管忽然丟下一句:「這方向跟我們原本想得有點落差,明天再看簡報怎麼說吧。」
她笑著回應:「好,我再調一下。」但當天晚上,她失眠了。腦袋一再上演災難劇情:
「主管會覺得我能力不夠嗎?」
「我是不是搞砸了這次信任?」
「他們會不會想換人帶案?」
她不只重寫簡報內容,連第二天開場白都練了十遍。
結果呢?
簡報過後,主管說:「你的切角蠻有意思的,雖然不是原本設定的路線,但我們可以從這方向往下延伸看看。」
沒有批評,沒有否定,甚至得到了新的發展空間。
小雅走出會議室時才真正意識到:
真正讓她失眠、焦慮、胸悶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她腦中對「最壞結果」的預演。

🔍 第一層:我們恐懼的,不是黑暗,而是「黑暗裡可能藏著什麼」
人天生就怕不確定。
黑暗會讓人不安,不是因為黑這個顏色,而是你看不到、摸不著、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於是,大腦開始演。
你走進暗房,腦中跳出:「會不會有蛇?會不會撞到什麼?會不會有人在裡面?」
這種「自動補劇情」的能力曾經保護了我們——古人類需要預測危險。
但在現代職場,它常變成一種讓人喘不過氣的內耗式焦慮。
我們不是在處理問題,而是在腦中不斷演「失敗的版本」。
🧠 第二層:你不是預言家,只是太會導戲
心理學有一個重要概念:災難性思考(Catastrophizing),
也就是:在缺乏資訊時,大腦會傾向自動想出最壞的劇本,並默默開始相信那就是真的。
你會這樣想,不是你玻璃心,而是你大腦的保護機制開太強。
問題是——你把想像,當成了事實。
你以為你在準備面對挑戰,
但其實你是在預演挫敗,然後一點一滴把自己的信心消耗光。
🎭 比喻解析:你以為你走進黑森林,但其實只是房間燈沒開
想像一下:你走進一間黑漆漆的房間。
你腳步變慢,心跳加快,腦中浮現:「會不會踩到什麼?會不會有東西衝出來?我是不是應該退出去?」
但當你摸到牆邊的開關,燈一亮——
你發現這只是一間儲藏室,地板乾淨、四周安靜,什麼都沒有。
這就是我們每天在心裡經歷的劇情:
不是情況真的那麼糟,而是你的腦早就先演完了最壞版本。
挫折不一定是終局,它有時只是「情境變動」或「路徑偏差」——
但你的大腦會說:「完了、丟臉、結束了。」
你要做的,不是關掉想像力,而是在適當的時候打開燈,回到現實場景。
💡 第三層:面對「黑暗感」,試著這樣做
下次當你陷入焦慮、自我否定、對未來充滿「災難劇本」時,請試著這樣練習:
🧩 1. 問:「這是事實,還是想像?」
寫下你心中最擔心的事,例如:
「主管覺得我做不好。」
然後問自己:這是他說的?還是我自己腦補的?
你會發現,90%的焦慮都是來自「還沒發生,但我先信了」。
🔍 2. 拆開:「事件」與「自我評價」
把你遇到的情境拆成兩部分:
- 事件事實:「主管說這方向和原先想的不一樣」
- 情緒投射:「我覺得這代表他對我失望、我能力不夠」
這樣拆開後,你就會發現:
挫折感不一定是事件造成的,更多時候是我們對事件的詮釋。
🛡️ 3. 問:「就算最壞發生,我可以怎麼辦?」
不是悲觀思考,而是幫你從「無力」走回「有選擇」。
像小雅後來說:
「如果主管真的不喜歡,我也可以跟他討論下一步。只要我願意修正,我還有影響力。」
你會發現,你不是等死的人,而是可以行動的人。
✨ 結語:你不是真的怕黑,而是腦補了一隻怪獸
我們怕的,不是黑暗,而是「我不知道那裡會不會很可怕」。
我們怕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萬一我一失誤,就會徹底失去信任」。
但你已經不是那個需要躲在洞穴的原始人了。
你可以開燈,你可以思考,你可以說出來。
你可以告訴自己:
「我現在腦中有很多不安的劇情沒錯,但那只是想像,不是結果。
我還可以選擇怎麼走,怎麼回應,怎麼慢慢走回我的方向。」
那一刻,黑暗會慢慢淡下去,你的力量會慢慢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