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GPT重度使用者,也是14歲少女的媽媽
OK,分享一下,我是個 GPT的重度使用者,也是一個正準備會考的國三女孩的媽媽。

最近,我發現女兒寫功課時會偶爾打開 ChatGPT。我其實沒有反對,畢竟我自己知道這個工具在資訊整理、語言生成、幫助思考上非常強大。但我也直白地對她說:
「如果是解難解的數理題目,我沒有意見;但如果是作文、日記、甚至交作業,只是為了快點交差,那我可以告訴妳,老師一定看得出來是GPT寫的。」
「考試成績出來,就會知道你拿GPT做什麼了。」
這樣的對話讓我開始思考: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待孩子使用AI的行為?
🧠「毀掉孩子的,不是人工智慧?而是沒有正確引導的使用」
某天我在Threads上看到一句話:
「想毀掉孩子,就讓他玩ChatGPT。」
這話聽來偏激,但它揭露了不少家長內心的焦慮:
AI時代來了,我們要讓孩子用?還是別碰比較安全?
✅ 以我女兒為例:14歲使用ChatGPT的觀察
她是個ESFP、國三女孩,活潑外向但情緒小小敏感。她的使用情形,我觀察到以下:
☀️ 正向影響:
- 快速獲取資訊:提升功課效率
- 學會提問與表達:反覆修正問題,練習輸出
- 輔助理解概念:像是英文、歷史、國文或現在常見的素養題能用來釐清概念
⚠️ 潛在風險:
- 思考力被取代:用GPT代筆會弱化組織與邏輯能力
- 缺乏判斷力:AI語氣常很肯定,孩子容易照單全收
- 耐挫力下降:習慣「立刻有答案」,變得不易忍受模糊與卡關
📊 二、不同年齡層的孩子使用 ChatGPT 的可能影響

🧒 小學中低年級(6–9歲)
- ✅ 好處:語言輸入增加、好奇心被激發
- ⚠️ 風險:無法判別對錯、過早形成「問了就有答案」的依賴思維
👦 小學高年級(10–12歲)
- ✅ 好處:輔助筆記整理、學習提問技巧
- ⚠️ 風險:作文抄襲風險提高、文字邏輯思考可能退化
👧 國中生(13–15歲)
- ✅ 好處:整理資訊、草稿輔助、自主學習工具
- ⚠️ 風險:偷懶習慣養成、缺乏人際互動、過度沉迷AI世界
🧑 高中生(16–18歲)
- ✅ 好處:備審資料、辯論訓練、自傳生成等具體應用
- ⚠️ 風險:學術剽竊、混淆虛構與真實、缺乏判斷能力
🎓 大學生以上
- ✅ 好處:報告摘要、資料統整、時間管理支援
- ⚠️ 風險:過度依賴、知識查證習慣下降
👶【補充觀察】幼兒階段使用ChatGPT的隱藏風險
最近也有觀察到有些家長會讓幼兒直接和GPT對話,讓大人得以「暫時喘口氣」。
但幼兒階段的孩子,其實更需要的是:
- ✋ 真實互動(肢體觸覺)
- 🧑🤝🧑 情緒經驗(哭、生氣、和好)
- 🌳 世界探索(看、碰、摔、問)
ChatGPT能給的,是語言互動;但他無法提供安全感、界線、身體感知的成長。
而這些親密互動的接觸,才是孩子成長與神經系統真正需要的發展養分。
幼兒階段的GPT聊天 ≠ 開放使用年齡。
我們當然可以期待孩子未來能善用AI工具,
但在此之前,我們要做的不是急著讓他們變成「AI時代的人才」, 而是先讓他們好好長出一個完整的自己。
🌱 我給女兒的共識守則(提出限制但不禁止)
✅ 可接受的使用的場景:
- 查單字、解釋歷史或數理分析、自然科學知識
- 作文構思、日記草稿潤飾
- 練習口說、澳遊英文自我介紹、演講稿修飾
- 想釐清思緒時作為情緒日記工具
🚫 避免的使用場景:
- 作業代寫、懶人抄作業
- 長時間單獨與GPT互動取代人際對話
- 任何「為了快點交差」而略過思考的行為
🔚 結語|使用AI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怎麼用它
ChatGPT不是怪物,它是放大器,放大孩子的好奇,也可能放大孩子的脆弱。
比起禁止使用,我希望透過我的使用經驗,成為那個站在她和AI之間的橋樑,陪她一起辨識:
什麼是可以信任的、什麼該懷疑、什麼值得慢慢摸索。
💬 最後,我想說一句重要的話:
有時候,問題不在於孩子用不用GPT,而是我們大人是不是用它來取代陪伴。

如果是父母自己偷懶,不願意花時間理解孩子怎麼用AI、不建立規則與共識, 那麼錯的從來不是人工智慧、AI工具、GPT,而是我們自己。
不同學齡的孩子使用GPT,真的需要家長引導與陪伴。
用得好,是孩子的助力;用不好,會變成偷走思考力的陷阱。
📌 你家孩子也開始用ChatGPT了嗎?
你對他們使用AI的看法是什麼?歡迎留言一起聊聊, 或分享給你身邊也在思考這問題的爸媽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