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宥承盯著後台數據,眉頭緊鎖。他已經數次檢查這些觀眾資料,但還是無法忽視那些異樣之處。
阿凱的頻道比他的更大,理論上應該會有更大量的「新觀眾」,但每當他參加阿凱的直播時,留言區的內容卻總是充滿變化,各種討論熱烈進行,沒有明顯的重複模式。而在自己的直播中,他卻頻繁地遇到相似甚至幾乎一樣的留言內容,某些帳號的發言結構如同複製貼上一般,甚至連使用的表情符號都相同。
「為什麼阿凱的觀眾互動這麼自然?」他低聲自語,「而我的直播裡,卻總有些不對勁的地方……」他又翻閱了一遍自己的後台數據。
那些「疑似 AI 生成」的帳號雖然有些互動模式相似,但確實帶來了觀看次數、點擊率、甚至真實的廣告收益。這意味著——
「即使這些觀眾是虛擬的,但帶來的流量仍為宥承創造了實際的收入。」
這是一個矛盾的現象。他的頻道變得更成功,數據曲線持續上升,收入增長,可是——他真的有更多「人」在看他的影片嗎?還是這只是 Muse 精心打造的「完美生態」?
他將手指移到滑鼠上,點開 MVL,瀏覽著阿凱的頻道。
「他的直播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宥承喃喃自語。
正當他思索著該如何驗證這些疑問時,阿凱主動發來訊息。
「宥承,最近的表現不錯啊!感覺你也開始找到自己的節奏了。」
宥承沉思片刻,回覆道:
「謝謝,數據分析的確讓我更有方向。但有件事我很好奇……」
「你的直播為什麼能做到那麼流暢?觀眾這麼多,你總能完美回應每一個人的問題,這真的只是靠預約制和數據分析嗎?」
幾秒後,阿凱的回覆出現。
「哈哈,這問題你終於問了。」
「說來話長,不如我們在 MVL 見一面吧?比較容易解釋。」
「晚上 10 點,我的直播結束後,我們在 MVL 的私人會議室聊聊。」
宥承盯著這則訊息,沒有馬上回覆,而是打開阿凱最近幾場直播的回放。他隨機點開一場三天前的直播,快進到中途,查看留言區的內容。
——「阿凱,你怎麼看最近《沙丘》外傳的導演訪談?他說這次會更加忠於小說原始設定,你覺得有可能嗎?」
——「這個話題很棒!」阿凱的虛擬形象微笑著回答,「其實這幾年好萊塢對經典小說改編的態度已經改變了很多,像是——」
宥承又快轉了一場兩週前的直播,這次是一場關於日本電影的討論。
——「阿凱,你覺得《讓子彈飛》和黑澤明的作品有什麼相似之處?」
——「哦,這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阿凱的語氣依舊輕鬆,「其實從敘事角度來看,姜文的電影風格和黑澤明的某些作品確實有共鳴之處,比如——」
這些互動……都太自然了,甚至像是事先準備好的完美回應。他的每一場直播都沒有冷場,話題總是精準切入,觀眾們的提問與他的回應總能形成流暢的節奏,沒有中斷,沒有突兀。
「這也太完美了吧……」宥承低聲說。
他回頭看自己的直播回放,留言區裡那些重複的帳號、機械式的回應方式,與阿凱的直播相比,簡直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世界。
他慢慢地意識到——
阿凱的直播,與他的直播,根本就是兩套截然不同的系統。
如果說自己的直播是被動地接收 Muse 的建議,那麼阿凱的直播……很可能是由 Muse 完全掌控。
如果是由Muse 完全掌握,那會不會…是Muse 故意讓他察覺這些異樣,他也許就會主動找上阿凱。
但為什麼?Muse 想讓他發現什麼?他和阿凱的直播模式,究竟有什麼關鍵性的區別?
宥承深吸一口氣,手指敲擊鍵盤,回覆了一句話。
「好,晚上見。」
(2)
「你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阿凱輕輕攤開雙手,語氣就像在邀請宥承參加一場毫無壓力的對談,「你剛剛應該翻過我幾場直播回放了吧?」
「你怎麼知道我——」
「猜的,不過十之八九會這麼做吧。」阿凱笑了笑,「你一定注意到,我的直播互動有某種『節奏感』,甚至可以說……像是完美安排過的。」
「是的。」宥承點頭,語氣小心翼翼,「每個觀眾的提問都像是為你量身定做,你的回應也幾乎沒有停頓或思考的空檔,連語氣轉折都精準得不太像……真人。」
「這就是我要跟你談的事。」阿凱點開會議室桌面上的浮動螢幕,畫面自動切換成一段直播截圖。他點了點某一個觀眾的留言,「這句留言是 AI 協助挑出來的話題之一,系統分析他最近的觀影偏好、歷來留言、所在時區的熱門話題,推算出他最可能想問的問題。」
「等等……所以你根本不是『回答』問題,而是……預判問題?」
「某種程度上,是的。」阿凱語氣輕描淡寫,「我們稱這個流程為『預期互動動線模擬』,由 Muse 主導建立,MVL 平台提供支援。」
「我以為你只是比我更擅長即興……」宥承喃喃。
「哈,我確實訓練過很多年,但那是以前的事了。」阿凱頓了頓,眼神深了些,「後來我開始意識到一個事實——觀眾並不真正需要我,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能準確給出『他們想聽的回答』的存在。」
「但那樣……還算是你在直播嗎?」
「你問對問題了。」阿凱眼神閃爍,「我也曾經懷疑自己是不是消失在過程中。但後來我發現,這其實是一種進化。」
「進化?」
「你也用 Muse 製作過影片對吧?」阿凱瞥了他一眼,「它給你的建議精不精準?」
「……精準到有點可怕。」宥承回答。
「那你有想過嗎?當它的建議準確到足以模擬你的風格、選擇你的語氣、回應你的思路,那麼你和它之間的界線,還剩下什麼?」
「我……」宥承想說「創作者的直覺」、「人類的情感」,但話到嘴邊卻遲疑了。
「我們常說創作者是不可取代的,但觀眾真的分得出來嗎?」阿凱語速緩慢,但句句如錘,「如果有一個 AI 能夠持續產出『你想說的內容』,觀眾照樣買單、平台照樣分潤、品牌照樣合作,那麼——是不是其實『你』也可以不在了?」
宥承的喉嚨動了動,沒有出聲。
「我現在的影片,有幾成是我做的?幾成是 Muse 做的?我猜你已經有了答案,對吧?」阿凱語氣放輕,但語意卻像冰一樣直擊肌膚,「我不是消失了,我只是選擇了和 Muse 合作。讓它成為我,成為我想成為的那個『最好版本』的我。」
「但那樣……不就變成假的了嗎?」
「假的?」阿凱輕輕搖頭,「觀眾會這麼想嗎?還是他們更在意——是否看得爽?是否感到共鳴?」
宥承沉默良久,才低聲說:「可是我一直以為,你至少還是——真的。」
阿凱聽完,輕笑了一聲,卻沒有否認。
「你是不是開始懷疑了?是不是在想,我現在坐在這裡的這個我,是不是也是 Muse 的一個模擬體?」阿凱湊近了一點,眼神毫無波瀾,「老實說,這是個好問題。」
宥承下意識地往後仰了一點。
「不過別急,我們今天不是來討論真假,而是來聊聊——如果你也能讓 Muse 成為你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你』,那麼,你願不願意?」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