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身處的公司是常戲稱自己是丙方的某個金屬建材公司,老闆竟然也想跟上當時的風潮,開了一個名額給公司的設計師去學Revit,可惜那個機會不是我的。
然後十多年過了,我一樣在金屬建材業界打滾,空閒時間跟大家一樣抱著手機不放,在Threads上海巡,結果最近時不時就會看到有人或是提問,或是發發勞騷,對台灣的BIM推廣情況發表些意見,看起來多數是不滿於BIM在台灣的普及率的。
對於他們的勞騷,我有些感觸,也有不少看法,以下從不同的面向角度來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我認為,台灣建築業的產業結構由下列五個部分組成:
而在這個結構中,對BIM的使用需求大概是2>3>4>5,而業主通常是動動嘴巴,看看簡報的存在,所以不見得會有BIM的使用需求。
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好幾個:
下面展開來討論。
在一個建築案中,建築師與營造廠需要整合不同工種,檢討各種材質介面是否有衝突及如何解決,當然還要估算數量及成本,採用BIM的優點非常明顯,將所有材質例如鋼構、混凝土、機電管線......直接繪製成3D模型,在軟體中直接縮放、旋轉、......,可以非常直觀且即時地觀察不同位置的介面情形,只要調整模型就可以即時將面積及材料數量即時更新,想想就很興奮(?),其實我一開始也被「在軟體中直接蓋出建築物」的說法吸引,想要轉換跑道去當BIM工程師,結果跟一個在做BIM工程師的學長請益過後,將這個想法擱置了多年。
原因就是我的工作是承包商的設計師,卡在不上不下的位置。
對承包商來說,我們對上要跟建築師、營造廠討論系統,對下要繪製加工圖給製造商,所以我們的需求是快速檢討並修改系統設計,這時採用2D圖面是最快的,因為圖面需要標註尺寸、材質......,還要列印出來,所以營造廠通常也是提供我們2D圖面,3D模型不見得會主動給,有時甚至要不到(笑),所以BIM在我們這個層級是很難推廣的。
至於製造商,他們用的軟體比我們還要多元許多,有CNC用的軟體,折床加工用的軟體,以前還有Solidwork或Pro/E等軟體,給他們BIM模型不如叫他們不要做比較快,因為光是圖面轉換就要花上不少時間,可能還有軟體版本新舊相容性的問題,所以和製造商的往來經驗是他們幾乎完全用不到BIM模型,但是3D模型是有需要的,對於複雜加工的單一物件可能會有3D模型的需求,但是我們提供的3D模型常常也只是參考用,和他們送進機器裡的圖面是不同的。
理論上,任何可以進行3D建模的軟體,都可以拿來做BIM,但是我最常聽到的BIM軟體是Revit,為什麼?
不考慮軟體商跟補習班背後在盤算什麼的話,Revit可以說是專為BIM設計的軟體,所以使用Revit應該會很方便建模跟計算數量,但是我接觸過的建築3D模型,還是以SketchUp跟Rhino為大宗,為什麼?
因為在建模的便利性來說,SketchUP用的資源最少,Rhino在建曲面構造最方便。
但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來看,長時間使用AutoCAD建3D模型的我,用AutoCAD就可以處理包含曲面建模的各種3D建模需求,唯一的缺點就是要拿來算數量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但也不是做不到。
所以軟體雖然有極限,但我認為限制是來自於使用者的能力有限。
工作上不難遇到專精一種繪圖軟體的人,也可以遇到會用多種軟體的人,其實沒有什麼好或不好,只要可以解決問題,將工程完成,有沒有用到BIM,真的不是最重要的。
還有現在軟體都改訂閱制了,真的好貴啊。
對學習任何事物來說,學習成本都是要考慮的一點。
對於在BIM開始推廣之初即投入的社會新鮮人來說,做到現在來看,他們的學習成本是很低的,因為很多工作流程可能是這些人一步步建構起來的,在業界說不定已經擁有一定的聲量,甚至已經身負教育後進的責任。
但是對於當時已經工作數年,熟練於2D圖面的繪製,突然要學習新的概念、新的軟體,學習成本真的太高,這個成本不只是金錢層面與時間層面,要將多年累積下來的繪圖習慣跟觀念改變,不知道要經歷多長的陣痛期,假設最後學習失敗的話,付出的成本無法回收,相信很多人會因此而却步。
然而對我來說,我不必去學習新的軟體,也可以達到相同目的,所處的層級也沒有使用專用軟體的需求,在效率至上的考量下,我暫時還是使用熟練的軟體處理工作就好。
曾經在Threads上看到網友的一段話:「用BIM後,從改2D變成改3D。」
我看到這段話後不禁莞爾,因為我的感受是相同的。
BIM的推廣者可能會說,只要建一次模,就可以一勞永逸。
但事實上台灣的建築業界太愛改東西了,而且改動的理由千奇百怪,比較合理的是結構考量,因為結構不足所以要改尺寸、要加結構;稍微情有可原的是預算問題,成本太高想要壓低一點,業主喜歡高級品所以要改用更好的建材;令人哭笑不得的則是風水問題,尺寸沒合文公.....。
任何的改動都是時間成本的增加,但是對這些增加的時間成本感受最大的是畫圖的人,不管是2D還是3D,如果軟體熟練且經驗夠多還好,不管是改2D還是改3D都有一定的效率,最怕的是經驗不足,改半天還沒有重畫來得快,而高層級的人根本感受不到改圖的痛苦,甚至他們會以為改東西很快,甚至會說「不是已經有BIM了嗎?怎麼改圖還要那麼久?」
另外,因為不同層級溝通中需要的圖面不同,3D模型改完還要出成2D圖面,而改3D模型的一個地方可能影響好幾張2D圖面,圖面轉換的過程時間只會多不會少,所以理想上整個產業鏈都使用同一套軟體跟作業模式可以最省時,但事實上是路還很長。
其實我的內心很希望BIM可以更加普及,因為將時間花在先期規劃與檢討,設計定案後不要再做那麼多改動,相信可以省去很多檢討修改的時間,工程也會順利很多。
但現實是建築工程的耗時很長,有很多變數,例如發包環節,在先期規劃就確定廠商叫做綁標,有違法之虞,所以先期規劃的階段只能請廠商提供規劃圖,在工程發包後可能會系統大翻盤。
所以一直改圖是台灣建築業界的常態跟陋習,甚至連法規面都要進行檢討。
另外不同工種的作法與誤差值也是造成改動的主因之一,結構工程的誤差可以到10cm以上,金屬建材的誤差只能在幾mm,這些只有現埸做出來才能呈現的問題在規劃時期根本預料不到......
只能說,BIM在台灣的發展,還有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