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你開始練浪人屬性時,其實並不會一帆風順的,儘管你要開始面對新的挑戰以及無數的未知,但是有時周遭的人並不會鼓勵你,甚至會嘲笑你,說你這樣是逃避現實,只是躲到另外一個世界,都是去爽去玩而已,最終還不是得回來工作,這是在你開啟浪人屬性修煉之旅時,會遇到的浪人屬性101基本問題。
今天我要跟你說一個故事,一個我最喜歡的浪人屬性的歷史代表人物之一:彼得大帝。
幾年前我開始學俄文,了解歷史上俄國的強盛並不是憑空而來的,並不是因為每個俄國人天生就是可以屠熊,才造就這個國家的強盛。真正帶領俄國變得這麼強盛,讓這個世界感到畏懼的其中一位關鍵人物,就是一位擁有極強浪人屬性能力的俄國沙皇:彼得大帝。
17世紀的俄羅斯,地廣人多,國力不算弱,但軍事、科技、經濟全都跟西歐有一段距離。特別是海軍,俄國幾乎沒有像樣的艦隊,在強權環伺的時代,這意味著隨時可能被人按在地上打。彼得大帝知道光靠閉門造車沒用,與其讓別人帶著技術優勢來碾壓你,不如主動去學,讓自己變強。所以,他決定親自出發,去歐洲一線學習最先進的技術,順便找盟友對抗奧斯曼帝國。
但他不想帶著皇帝的身份,因為那樣所有人都只會奉承他,真正的知識學不到。所以,他玩了一手狠的 – 喬裝成一個普通學徒,親自動手學造船,這就是1697年的「大使團遠行」。
彼得第一站是荷蘭,當時世界最強的海洋霸主。他直接跑到造船廠,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換上工服,拿起鋸子和錘子,開始當學徒造船。在這裡,他從頭學習船隻結構、航海技術,甚至對解剖學、牙科也很有興趣,還親手練習拔牙(真的是動手能力滿點)。
不過,他的2.03米身高完全不可能低調,沒幾天大家就知道這個「普通工匠」是俄國皇帝。但歐洲人也挺配合,大家心照不宣地「裝傻」,讓彼得繼續他的學習之旅。
接著他去了英國,繼續學造船,還參觀了皇家造幣廠、皇家學會、牛津大學。他仔細研究倫敦的城市規劃,把這些概念記在腦子裡,準備回俄羅斯蓋一座全新的歐洲式城市。他還去皇家兵工廠學火炮技術,這些技術後來都應用在俄軍現代化上。
彼得這趟旅行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他的喬裝計畫。以往的君王出訪,都是大陣仗、滿滿儀式感,沒辦法真正進入社會。但彼得不一樣,他選擇像一個真正的浪人,捨棄皇帝的尊嚴,以普通人的身份去學習,親手接觸這個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和知識。
這種做法讓他的國內政敵不爽,說他「拋棄國家跑去玩」,一些保守貴族認為這是「有失體統」的行為,甚至引發了一場禁衛軍叛變。這正是浪人精神的代價,當一個人選擇跳脫舊有框架,就必然面對保守勢力的反彈。
1698年,他結束旅程,帶著滿滿的知識返回俄羅斯,立刻展開一系列變革,利用荷蘭和英國學到的造船技術,建立俄羅斯第一隻現代軍隊,使俄國成為海洋強權,同時重組軍隊,引入西方火器裝備,並且邀請歐洲工匠來俄羅斯,發展工業與礦業,使俄國經濟現代化…等等。
彼得大帝的歐洲遠行證明了一點,真正的浪人屬性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尋找更大的機會,並且把自己國家的競爭力打開到全世界。他的浪人屬性的學習與冒險,讓俄羅斯脫胎換骨,從落後的東歐國家變成了歐洲強權,這正是浪人屬性的價值所在,不躲在自己舒適的環境,而是勇敢面對世界,敢於探索,並最終將學習的成果帶回家,改變了整個俄羅斯的歷史。
其實在當代,會嘲諷你去做自我提升的這件事情,不是只有浪人屬性的旅程才會發生。當你開始嘗試練力量屬性時,一旁根本沒在練力量屬性的人,就會開始揶揄你幹嘛那麼辛苦地去練健身房?變壯很噁耶,就是因為沒腦才去練肌肉。當你開始練文藝屬性時,那些完全沒有文藝屬性能力的人也會嘲諷,去玩這種軟趴趴的東西幹嘛,能當飯吃嗎?一拳就打爆你。很多會嘲諷你某項自我提升能力的人,因為自己沒這個能力,最後只能想辦法要你不準進步,所以自然而然就會有這些聲音出來。如果你自我提升旅程走得夠久,也就知道這種事情已經見怪不怪了,很多時候你反而把這當個反指標,就是因為有人嘲諷,你反而是做對了什麼。
從我幾年前在聊Inner Game到紅藥丸覺醒,其實這些都是浪人屬性帶回來的寶藏,到現在這些知識都已經是人人標配了,再來講到內容創作的部份,開始製作出典藏式的影片,雖然門檻太高不是每個人都練得起來,但這些成果除了越來愈多台灣人開始注意到,甚至在歐洲的觀眾也開始注意到,這一切的改變,這一切的根源與驅動,就是浪人屬性。
浪人屬性並非逃避現實,反而是把戰場拉到全世界,開啟你探索世界的勇氣,面對各種未知,最後將寶藏帶回家,分享給自己的夥伴們,就如同英雄旅程的故事,這才是浪人屬性的真諦。
彼得大帝的故事不會只是歷史,而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這時代仍需要浪人。而我寫下這些,只是浪人卷軸的開端。若你也在尋找自己的浪人屬性,不妨到我網站看看我正在建構的文明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