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1/06/23
📖書籍簡介(摘錄自書背封面):
《給冥王星》大部分的文章寫於二○○六年前後。那年,張惠菁的工作與生活都經歷極大變動。現在重讀,張惠菁說:「這些文字中隱有棘刺,是她在那變動時代中張望,試圖看得更透,結果也確實有些視線穿透時間而出,到達此刻,甚至未來的我跟前。『原來當時的我已經知道,也寫得出這樣的體會,後來卻還是跌跤與疼痛。』想到這裡,有時覺得人生近乎喜劇。……

📝閱讀記錄:
看了可樂娜 @editor.corona的書評分享而知道了作者張惠菁,讀她的第一本散文是《比霧更深的地方》,這本《給冥王星》是第二本,同樣讓我每天花一點時間細細地、慢慢地閱讀,捨不得一下子就結束。張惠菁的文字於我而言是蘊含豐富生命力的清冷,平靜的流動,彷彿動靜皆融合在一處。
「光頭報告」這篇,「從妳最在乎的事情開始斬斷」,就像是完全脫離原先自己以為的自我,從更多視角觀看自己一般。她寫道:「有時覺得,在這世間發生的許多事,像是投到存在的水塘裡的一塊明礬。在這自我的水塘中,有些念頭浮現,有些沉澱。也許正在逐漸地聚攏形成,一條新的路徑。」,人生中的選擇也就像是這樣,必定會有一個結果,選擇除去三千煩惱絲,結果是好像更接近自我,於是有了新的路徑開啟,像投入水塘的明礬,盪漾浮現或沉澱,於是可以更清楚的看向自己。
「果蠅」這篇提到了她看待人事物的角度:片面、缺陷的視線。讓我也回想起自己年輕時的樣子:狹隘、偏執的視角。她在友人的提醒與午後金色光芒籠罩的佛像之間,意識到了視線的限制。我則是在憂鬱症發作的被迫之下重新選擇前進的方向。人生似乎就是這樣,透過人與事及物的相遇與發生,調整自己由內往外望的角度,可以更寬、更廣、更清晰。
「亞歷山卓城」、「假面亞歷山大大帝」、「圖書館形狀的慾望」這三篇是我接續著一次閱讀完畢的,我很愛這樣的故事散文,張惠菁的散文裡有很多這樣說故事般的擴寫。我喜歡讀歷史故事,因此也好喜歡她寫這一類的文章。

「祖母綠」這篇則是讓我沈默許久,停下來思考與感受,曾經與我相遇的所有人,是否也有過類似直面、嚴苛狀態提醒的「善意」,答案是沒有。因此,如同此篇的敘述:「偶然性是一種奇妙的東西,我們一把事情定義為偶然,就彷彿可以放心了:是這回運氣不好,否則不會是這樣的。偶然性幾乎可以作為一種安慰。」、「那不是一個偶然的夜晚。那是一種必然的預先照見」,沒有「偶然」這回事,所有的相遇與發生,都是某種必然,而我是幸運的,我所「獲得的」善意,都來自溫和平緩的交談,不似本篇的主角沁兒遇到的,那般嚴肅直接且不留情面。但重點還是在於,我們真的接收理解了來自他人的這些「善意」提醒了嗎?
張惠菁在書的末尾提到:「散文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寫作者的人生階段,無可避免牽引著寫作狀態。」,她說:「散文是相對貼近現實的,你把自己放在哪一種現實之上,就會影響你的寫作。」,我的感觸是,閱讀散文像是觸及另一個人的人生經歷,聽到、看見、感受、體悟,從這些閱讀而來的感官中,延伸了自己的生命寬度。

🔖書摘:
就像生命中許多後來發生的事,迫使你去思考前此發生的種種。出現了下一次的天長地久,前一次也不能說是不算,但它對你的意義就得重新衡量了。
死亡與新生互相咬住了對方。天地藉由憤怒而慈悲。毀滅與變化發生在每一天。
在所有的創作性的行業中(書寫也好、設計也好),頂尖的作品總能讓你以一種新的方法觀看世界。
我不相信世界是平的,覺得它對每個從不同角度觀看它的人而言都是相異的;覺得世界滿是抽屜和口袋,藏著一時一地一人的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