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連發 IG 圖文和限動都嫌懶的我,
居然連續寫了 13 篇的文章,
對我來說,算是一個小小的成就,還真有點佩服自己。
每天產出一篇文章,一開始壓力不小。
要從下班後的休息時間騰出兩小時寫作、發佈,
有時卡關久了,還會壓縮到睡眠時間。
第二週,我開始調整策略。
我改成在工作空檔、通勤時間記下零散句子,
再利用半小時到一小時整理成文。
這種破碎式創作,反而減少了壓力,
也讓我更能放鬆寫字。
或許也是因為工作與通勤的環境較豐富,
讓腦中更容易浮現想法。
為了記下更多素材,我更加留心觀察周遭、
專注體驗每個當下。
手機裡多了很多靈感備忘;
夜深人靜時,偶爾有些話會從腦中飄過,
我也會把它們寫下來。
這些片段,大多是與自己的對話:
生活中的某個體悟、一段書裡的文字、
一種被觸發的情緒。
開始每天寫作之後,
那些曾經容易被過度放大的情緒,好像也漸漸變得平穩。
很多感受更像是浮雲,一陣風吹過,就散了。
生活似乎輕盈了一些。
或許,寫作沒有明確目標的追尋,
只是每天突破一點點,能因此激發出不同的火花,
甚至意外地遇見另一片藍天。
說實話,這件事一開始只是想挑戰看看自己能持續幾天,
沒有太偉大的志向,也沒有什麼宏圖大計,
純粹是:「欸我居然寫到了今天!」的那種感覺。
但人就是這樣,寫著寫著,也會開始放進一點期待,
期待某天這些字能變現、成為多元收入的一角;
又或者更浮誇一點地想,
說不定哪天能靠這些文字闖出什麼名堂,
到時候還可以回頭跟現在的自己說:
「你那時候隨手寫的東西,居然還真的有搞頭耶。」
【找回熱情│小實驗 Day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