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不甘寂寞,做事不計後果,崇尚及時行樂。
如果形容得誇張些,那時的生活,或許可以說是「酒池肉林」般的奔放。
如果要內用,一定得找個人陪我吃飯;
如果要出門,一定要有朋友同行、行程排得滿滿;
休假不能空白,一定要有一場以上的社交活動,要跑場才覺得充實。
物慾要馬上被滿足,
有了想法也要立刻付諸行動。
以前的我,不喜歡一個人。
每當靜下來,腦袋裡嘈雜的聲音就會放大,
那些說不清、理不順的情緒,讓當時的我手足無措。
有時候,甚至被自己荒唐的念頭嚇得掉淚。
後來,遇到了疫情。
世界被迫按下暫停鍵,誰都出不了門。
剛開始,我還是感到焦躁不安,
得時時刻刻盯著手機,確保自己沒有被朋友圈遺忘。
我慢慢學著與自己相處,試著對自己說話。
有時候覺得自言自語太怪,就拿筆寫下來。
寫著寫著,腦中的雜音好像變小了。
我也不再那麼害怕孤單,
甚至,有時候蠻喜歡那種一個人靜靜待著的感覺。
寫著寫著,想法變得更多了。
我開始思考:如果我們繼續各自生活,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交友圈經歷了一場斷捨離。
幾個朋友,在那段日子裡慢慢疏遠,從此不再聯絡;
也有幾個朋友,在久別重逢之後,感情反而更加深厚。
解禁後,
我享受一個人用餐的靜謐,也珍惜和朋友聚餐的熱鬧。
我喜歡一個人出門散步,在街道上漫無目的地走著,隨意拐進沒走過的小巷。
我也喜歡留在家裡,翻翻從圖書館借來的書,
寫下從閱讀中延伸出的思緒,任由時間緩慢流淌。
有時候,什麼也不做,
只是靠著窗邊,靜靜看著行人,望著對面的路樹,或者仰望天空發呆,
那份寧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以前的我認為,時間必須被行程填滿才有價值;
豐富的生活和交際,才能顯得自己「融入了世界」。
現在的我認為,
留時間給自己也很重要。
傾聽內心的聲音、沉澱飄過的情緒,
為心清出空間,才能容納更多的生活。
【找回熱情│小實驗 Day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