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場看似完整的品牌合作,出了問題
創業做品牌,沒有人是一開始就全懂的。
很多老闆一開始沒有資源或經驗,就會找品牌行銷顧問公司幫忙,從市場分析、品牌定位,到後續整體經營策略。這樣的合作往往一簽就是一年、兩年,金額動輒數十萬、上百萬。
但你知道嗎?即使雙方談得愉快、簡報做得漂亮,只要合約沒談好,一樣可能換來兩年空轉、荷包縮水、品牌沒動靜。

二、200萬的顧問合約,做了兩年卻說「沒成效是你的問題」
一家本土保健品公司,想開發女性族群的新品牌,於是找了一家知名品牌顧問公司合作,談妥顧問費用為200萬元,合作期間兩年。由顧問公司負責市場研究、品牌命名、包裝風格與內容策略建議等等,前期對方很積極,簡報做得精美、報告數據滿滿,讓公司高層覺得信心滿滿。
問題是,半年過去、快一年,除了幾場會議、一些建議提案,實際的成果卻很難量化。問起進度與成效,對方說:「我們已經提供規劃方案,不負責執行喔,落地是你們內部團隊的事。」兩年過去了,品牌官網上線,但功能缺東缺西,消費者反應不好用,品牌形象一直無法建立,但顧問費200萬早已依約付完了。當公司想談談看,顧問公司是否願意延長合作、或退還部分費用,但對方理直氣壯:「我們都照合約做完,沒有違約問題。」
這時老闆才發現,原來合約寫得太模糊:沒有明確的交付項目,沒有設定評估機制,更沒有違約或終止合約的事由。
三、法律觀點:顧問案最怕「講不清楚」
品牌行銷顧問案、顧問服務合約等類型,屬於專業服務,最怕就是「講不清楚」如果你只是寫「協助市場分析、品牌定位與經營建議」這種廣泛措辭,等到對方說「我有開會啊」、「我有出報告啊」,你其實很難主張對方沒有履約。
所以,重點是:合約要「說清楚、講明白」,才能真的保護你。
幾個關鍵提醒:
- 合約要明確列出「交付項目與時間」,這些內容越具體,到時候才有依據主張對方有沒有做出成品。例如:
- 每季出具一份市場分析報告
- 前半年完成品牌定位與命名方案
- 提供不少於三次創意策略提案
- 協助公司內部團隊建立品牌手冊
- 設定里程碑付款與成效檢討機制,不要一次付完或第一期付太多款項,建議分期分工作項目付款,這種「分段付款+檢視」的條約設計對你才有保障。像是可以這樣約定:
- 簽約時支付30%
- 第6個月交付報告後再支付30%
- 剩餘40%依雙方確認成效與滿意度再行支付
- 一定要設「終止條款」與「違約條款」,發現異常時趕快停損,以免損失擴大:
- 很多顧問案即使提前終止,對方會說「已收的費用不退喔」,但其實合理作法應該是:「已支付款項中,未發生實際勞務或成果之部分,應按比例退還。」換句話說,若顧問只完成前期分析,但後續品牌定位與建議都還沒交付,那你就有依據請求退還剩下的款項。
- 設定合理的「終止權」條件,避免雙方綁死,合約期間若長達一年、兩年,應該要保留彈性,像是:「任一方如發現合作內容未符合預期,經正式書面通知後若30日內無改善,得提前終止合約。」這種設計,讓你在合作半年、發現成效不佳時,可以依法提前喊停,不用等到兩年過完才放人走,你要給自己一個出口,而不是簽下兩年期、只能苦撐到底。
四、商務律師的角色|不是合約有簽就夠
很多人以為有簽合約就有保障,但合約不是有簽就好,而是「有寫對才好」。真正懂顧問案、熟悉商務實務的律師,會幫你從實際流程出發,把風險點寫進條款裡。好的律師不是只會說法律條文,而是能把條文寫成你未來的談判籌碼。
品牌經營需要策略,但策略也要有保障。下一次你要簽這類顧問合約時,記得先停下來問自己:
「如果他什麼都沒做,我該怎麼辦?」
如果答案你還不確定,那就是律師該上場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