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電子報解釋過高奢品牌在製造與銷售的定位,以及成長路徑,雖然比較技術性,但可以一窺為何法國總在高奢、時尚、美學等領域上站著高位——成熟的產業與富足的知識研究相輔相成,在各個變項以及組合上都有豐富的範例——即便服裝配飾是人類世界最古老的產業之一,法國的 Luxury 產業也依舊在探索新的商業營運方式,以及嶄新品牌上位的成功方程式。
而既然提到營運,不免俗的會回到談論 Luxury 產業的基礎問題:既然每個品牌背後都有明確的銷售、生產模型,法國精品市場裡又是如何將個別品牌聚攏,演變成如今的集團經營樣貌的?法國大型商業集團,如 LVMH 與 Kering,其經營者兩大家族最初都不是以奢侈消費品起家,而是靠著併購(M&A)已經奠定高奢名聲的品牌切進市場,他們當初又是怎麼做的?而透過併購,法國、瑞士、義大利與美國精品商業集團,既然已經將市場玩成接近寡占,他們是否又有下一步的動作,拓展他們的帝國版圖?以及,這樣的經營帶來了什麼樣的機會以及挑戰?
或許,先讓我們從多年前的案例開始說起——正當 Gucci 家族還思考著要如何推出新產品時,虎視眈眈的 LV 執行長 Arnault 在不到幾週的時間,就透過收購持股來稀釋 Gucci 家族的經營權,並且對 Gucci 提出併購邀請。即便 Gucci 幾經掙扎擋下了 LV 收購,代價卻依舊是出售家族股權,讓另外一家經營集團 Kering (當時稱為 PPR,巴黎春天百貨集團)的 Pinault,以「救世者白騎士」之姿開啟保護傘,將 Gucci 收歸麾下,正式開啟了集團式的商業對戰——這場收購的遊戲至今未完,還在交鋒。事不宜遲,讓我們開始吧。
Your Classy Thought Partnership! 喬記洋行的好文章,值得你的付費與青睞!
Gucci 戰役:羊群中的狼與救世白騎士

Bernard Jean Étienne Arnault; Founder, chairman and CEO of LVMH, 2024
雖說如今想到高奢帝國,LVMH 以及 Kering 都是眾人皆知的玩家,但這兩個集團都是「自己養,不如買」的信徒:LVMH 的 Arnault 家族最早是從建築與房地產起家,而 Kering 的 Pinault 家族則是經營木材貿易。
兩個家族經營者無獨有偶都看見了奢侈消費品的潛力:一方面有很大程度是看見頂層市場 VVIP 的穩定性,畢竟客戶家大業大,無論經濟如何,影響也有限度,頂多風格轉換,而不見得有巨大的崩跌,而若中產仿效,也是一筆造夢、賣夢的生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時尚、奢侈、文化,是法國經過世紀育養的文化資產與社會資產。敏銳的商業世家,看見了這個產業「不會崩」也「不能崩」的底線,以及「法國」與「巴黎」作為文化符碼的影響力,畢竟,哪有什麼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省力的事情呢?
在巴黎,Dior不只是一個品牌,更重要的是,它是巴黎與法國歷史的一部分。對我來說,一開始很難理解這一點,因為我來自義大利,我們和時尚沒有這種關係。— Maria Grazia, Creative Director, Dior, Vogue US
而三十多年前驚心動魄的 Gucci 收購,以後見之明而言,不僅造就了 Kering 在高奢精品市場的崛起,也讓 LVHM 毒辣且精準的收購策略更好地為世人所知。來自瑞典的投資媒體與智庫 Quartr 曾細緻地寫下整個戰役的細節,我不贅述內容,僅以時間軸以及簡短條列三方當時的談判狀況,即可知 Gucci 家族當初的談判壓力。
談判方 LVMH:已除了原有的 LV 之外,已收購 Dior,開始擴張其高奢版圖。
談判方 Gucci:獨立運作的公司。以上篇電子報提及的營運資訊而言,Gucci 是成衣(Ready-to-wear)的銷售頂流;有非常強的潮流性,是時尚產業裡的領頭者(fashionable);並在客戶群像與定價上被視為高級奢侈品。
談判方 PPR(Pinault-Printemps Redoute,也就是後來的 Kering):尚未將任何高奢精品公司收入版圖,但是擁有法國最大的高等銷貨通路法國春天百貨集團。
1999 年,LVMH 的 Bernard Arnault 在 Gucci 毫不注意的狀況下,事先打點好股東,並且致電告知 Gucci 當時的 CEO Domenico De Sole,他打算開始收購 Gucci。Gucci 還在震驚之中,光是在三個禮拜內,LVMH 直接吃掉將近 1/3 的股權。
- Jan 5th - LVMH 持股 5% v.s Gucci 與其他股東 95%
- Jan 15th - LVMH 持股 26.7% v.s Gucci 與其他股東 73.3%
- Jan 27th - LVMH 持股 34.4% v.s Gucci 與其他股東 65.6%
在這突襲般的惡意收購下,Gucci 當然不能將公司拱手讓人。二月,Gucci 一方面對 LVMH 提出緩兵之計,開出以一股 85 美金收購全公司股票的提案,以及協議董事會席次來拖住 LVMH ;另一方面決議以自吞毒藥丸(poison pill)方式進行自我防衛,短期之間釋出 42% 新股權,用以稀釋 LVMH 持股,剩餘原先約莫一半。
同時,Gucci 也轉身尋求其他企業支援——法國大型百貨通路與時裝集團,巴黎春天集團 PPR, 就在此時登場——PPR 同意收購這些新股權,一躍就成為持股 Gucci 40% 的最新大股東。且同時,還被當時的媒體冠以捍衛惡意收購的「白色騎士」美名。
這時候,場面出現了劇烈變化,變成以下結構:
- March - LVMH 持股約莫 15% - 20% v.s PPR 42% v.s Gucci 與其他股東約莫 40%
LV 的包都是塑膠做的,你不能把 Gucci 手工皮革做的包放在聚氨酯旁邊賣。Its Louis Vuitton handbags are made of plastic. You can't sell Gucci's hand-made leather next to polyurethane. - Gucci, The Guardian, 1999
此時 LVMH 驚覺大事不妙,Gucci 賣給 PPR 的每股價格可遠比 Gucci 開給 LVMH 的還要低,持續不斷地開出新的協議,要將新的 Gucci 股權買回來。Gucci 拒絕提議,決心跟 LVMH 對抗到底,寧願投向 PPR,也不退讓半分。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Gucci 釋出超過半數股權給 PPR,2003 年時,PPR 已經持股 67.6%,而到了 2004 年,PPR 持股已經達到 99.4%,幾乎全數售出。
LVMH 在這場併購之戰即便以失敗告終,但其攻勢之兇猛,讓當時多個 Luxury 品牌經營者瑟瑟發抖。對於 LVMH 而言,這場爭奪 Gucci 的戰役,頂多是收購路上的微小失敗;但對 Kering 而言,卻是 Pinault 正式踏入高奢精品的敲門磚—— Gucci 作為聲量最大的精品品牌,至今都還是 Kering 集團裡貢獻最多銷售額的金雞母,約為 YSL 二至三倍的規模,Bottega Veneta 的四倍。
而後,兩大集團(或我們也可以說,兩大家族)持續在 M&A 場上較勁,而其拓張版圖之迅速,也開始對其他領域的經營者造成不少壓力。尤其 LVMH 收購越來越多,法國商業版圖裡幾個把持產業的巨大集團也對 Bernard Arnault 非常忌憚。
LVMH 的產品組合策略,將往體驗前進
他一隻手就定義了當代的精品市場。 He has single-handedly defined modern luxury.——The $100 Billion Man, Forbes, Susan Adams, 2019
即使「自己養,不如買」作為集團孕育自己產品組合策略(Product Portfolio Strategy)的一環,「買什麼」才能最符合集團經營方向,也依舊是一個巨大的議題。
愛馬仕有自己的產品組合策略,確保供應鏈上下游的隱密性與高規格;Richemont 有自己的規劃,確保鐘錶以及珠寶護城河;而 LVMH 在這巨大的廝殺場域裡,當然也有自己的算盤。
過去我曾在舊文裡寫過,Bernard Arnault 這個併購狂人在集團裡的目標是巨量擴增其持有產品類項的廣度。Luxury 雖然在如今產業裡最廣為人知的是高奢消費品,事實上,所有器物與服務的最高階產品都可以是 Luxury 的一部分。目前 LVMH 收購的類項裡,酒水、珠寶、時裝、美妝、媒體都包辦。而 Arnault 家族如今極可能接班的兒女輩,在拓展品項也十分積極:影視娛樂的 22 Montaigne Entertainment; 競技運動如 Forumula 1,以及與地產和旅遊掛鉤的飯店業(Hospitality),族繁不及備載。
以此也可窺知,LVMH 的野心已開始從「產品經濟」拓展至「體驗經濟」,從推銷一次性產品,到時間越拉越長,成為提供一段又一段的顧客旅程(journey)。約一場電影、看一場比賽、去一趟旅行,LVMH 都不會放過。
而不僅止是收購,LVMH 對如何活用現有資產也已有新的經營方針——比如活用其紅酒產地白馬堡酒莊(Château Cheval Blanc),而後逐漸打響同名高奢飯店品牌。在飯店這塊,即便實際而言的經營框架與版圖還沒昭告,卻也可以從以下資訊得到 LVMH 在旅遊體驗上的野心:
- 2018 年,LVMH 收購長程旅行東方快車背後的高級飯店集團 Belmond。英國知名上流社會偵探小說家 Agatha Christie 爵士在 1934 年出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即是她在乘坐東方快車,自歐陸至北非旅遊時獲得的靈感。
- 2024 年,LVMH 增加持股,成為擁有法國、義大利、西班牙三地多家高級旅店集團 Les Domaines de Fontenille 的最大股東
- 也是 2024 年,LVMH 跟法國最大的飯店、商旅集團雅高 Accor 簽訂契約,形成策略聯盟,共同投資並且增加東方快車的經營拓展,意圖把這百年的頂級旅遊品牌重新拉回大眾視野
若被收購也是一種出場路徑,你願意嗎?
作為消費者,品牌是否被集團收購,影響到的或許是商品是否保有原先的品牌 DNA、產品品質是否保持,或是會員身份是否可以積累、轉移。但作為商業組織的創辦人、經營者、投資者,LVMH 的動向或許提供一種可能的經營方向:這個集團如今在當代的精品市場擁有極大的話語權,其在意的發展領域為何、與市場溝通的廣告語彙如何,或是如何經營才可能會獲得這類集團青睞——投資、加碼、或甚至收購——這些都是除了上一篇提到的基本經營資訊外,可以深思的策略方向。
當然,我並不是鼓吹所有品牌都非要出場不可,正如同 Gucci 不願意出售,有其商業經營的取捨;然而也正是因為被當成收購對象,Gucci 更能夠理解其皮革工藝以及品牌語彙的優勢,並以此作為未來繼續號招消費者埋單的產品策略。我想強調的,是當品牌能夠被市場虎視眈眈,必當是因為品牌在他人心中有未來可期的資本潛力。別人看得上或是看不上的,都會是自我審視經營標準時可以琢磨的領域。
花了兩週時間,理解完品牌在商業營運上的定位,以及這些資本集團經營的邏輯後,我們將視野稍微往「客戶」方向拉回來:既然品牌對於客戶經濟能力以及消費習慣皆有其想像,那些真正會買高奢精品的客戶,到底都是什麼樣的人?而是否有一些客觀的基礎條件,比如流動資產,文化資本,來辨識出這些可能的客戶?這些集團在經營時,他們真正在意的客戶特質,又是什麼呢?
Stay Classy!祝各位有個美好的一週!
🩵
Reference
- 2024 - LVMH devient partenaire mondial de la formule 1 à partir de 2025
- 2024 - LVMH Extends Its Bet on Luxury Hospitality With Fontenille Deal
- 2024 - House of Pinault: The History and Business of Kering and Gucci
- 2024 - From Timber to Luxury: The Story of François-Henri Pinault and Kering
- 2024 - Kering's Rise to Power: The Epic Battle for Gucci
- 2024 - LVMH 集團長公主 Delphine Arnault 專訪|接棒Dior CEO、創辦LVMH Prize,全球首富之女有多難當?
- 2023 - 26.6% 跟 40.5% 孰好孰壞?由 LVMH 與 Hermès 的營利率來看精品集團的戰略差異
- 1999 - Gucci rejects £3.1bn hostile bid by Arnault